三架法国阵风战机在实战中被中国出口型歼-10CE击落的消息传出后,军事圈一片哗然。不是因为这场空战有多罕见,而是因为被击落的是“阵风”——一款法国外交军售体系中的标杆机型。而让这起事件火上浇油的,是塞尔维亚不久前刚刚以30亿欧元签下的阵风采购合同。飞机还没交付,现实却像一巴掌,把所谓“高端战机=安全保障”的神话打得粉碎。



阵风在法国被定义为“多用途主力战机”,被广泛出口到印度、埃及、阿联酋、希腊等国家,其单价在1亿欧元上下。但实战表现,才是真正检验战斗机价值的标准。据公开报道,在这次冲突中,歼-10CE凭借中国出口型霹雳-15远程导弹以及空警-500的数据链协同,成功完成中远程拦截,三架阵风全程未能完成有效规避或还击。换句话说,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人为失误,而是体系上的对抗性失败。

更微妙的是时机。塞尔维亚刚刚完成阵风战机的采购签约仪式,被官方包装为“深化欧盟关系”“战略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但一夜之间,阵风的实战失利就让这场高调采购变得难堪。国内舆论开始反思:为什么不选更便宜、性能不差、战绩更明确的歼-10CE?而武契奇政府的核心顾虑,不在性能,而在“站队”。

选择法国装备,是出于对欧盟政治路径的押注。塞尔维亚身处巴尔干核心,被多个北约成员国环绕,若选用中国或俄罗斯的主力战机,极可能遭遇西方军事技术标准体系上的孤立。而法国提供的不仅是飞机,还有一整套“安全政治协议”:包括参与欧盟项目谈判的积极承诺、延长技术过渡期的协助、甚至为塞尔维亚未来加入欧盟提供政策软性支持。

换句话说,法国阵风之所以贵,贵的不只是飞机,而是背后“政治通行证”的附加值。但问题是,这张通行证遇到战场现实,就变得不值一提。

这次事件之后,多个正在考虑阵风采购的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埃及国防委员会宣布暂停第二批阵风战机合同审批流程,并要求国防研究院重新评估“高端装备的实战可靠性”。印尼采购委员会也下调了与法国谈判的优先级,转而重新评估韩国FA-50和中国歼-10CE的成本效益比。

巴基斯坦方面并未对此次事件做出过多渲染,仅在一份内部通讯简报中提到,“空战中以体系协同优势取得重要成果”。但业内都清楚,这是中国出口型航空装备首次在完整实战链条中击败西方五代平台以下的主力战机,是一次具象化的信用跃升。

歼-10CE并非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它是歼-10C的出口版本,但其配套武器和协同平台(如空警-500、霹雳-15等)构成了一个“实打实可用的战斗体系”。这与很多西方国家出售战机时“平台单卖、系统需加价”的做法截然不同,也更符合大多数中小国的实战需求。

这场击落不仅打击了法国战机的“市场信任”,也动摇了一个旧有军购逻辑:西方战机买的是外交加成,中俄装备买的是实战保障。现在的现实却是,哪怕你为西方战机付出几倍价格,它依然可能在关键场合表现不如人意。

这对以往用军购刷“战略认同感”的国家是一次提醒。印度2016年签订的阵风战机合同就曾因价格过高、交付滞后而饱受质疑。如今再加上这次空战失利,印度国内舆论再次将矛头指向当年交易背后的“政治权宜”。而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在评估是否将阵风从优先军购清单中剔除。

中国在军贸上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种“体系实用性”的对照反差。相比西方国家强调“操作标准化、北约兼容性、政治同步性”,中国更注重“交付完整度、作战闭环、支援易部署”。这次歼-10CE的表现,恰恰将这种逻辑推向实战验证层级——不再是展会PPT,而是实打实的空战数据。

法国军工企业在这场冲击中的反应非常克制,没有过多回应,但他们明白,一旦“战场败绩”开始影响议价能力,那就是军贸最敏感的转折点。过去法国靠“外交绑定+贷款+培训”的组合打法维持市场份额,但这种打法一旦在核心装备失灵后继续推进,只会加速信用透支。

对于塞尔维亚来说,这是一场代价不小的教训。不仅可能面对采购战机后续使用时的维护瓶颈,还要应对国际市场上对阵风信心下降带来的转售折价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未来还敢不敢继续靠“政治选项”替代“作战能力”进行军购?

这场空战并未改变世界军事力量对比,但确实撼动了一个全球军火出口秩序的心理锚点。以前大家都在问:这飞机是不是西方造的?现在大家开始问:这飞机能不能打仗?而这个问题本该是最早被问的,却被政治关系、外交协议、军售套路掩盖太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