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号,消息传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居然同意停火了!
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亲自出来证实,巴基斯坦那边,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也表了态,说是要“立即停火”。
不少人估计都得揉眼睛:这是唱的哪一出?打得正热闹呢,怎么说停就停了?
要说巴基斯坦这边,自家国力跟印度比,确实还差着一截。真要撸起袖子往死里磕,这消耗肯定是耗不过印度。
这回在战场上打了个大胜仗,那自然是见好就收,落袋为安。这不仅保住了胜利果实,也避免了战线拉长、国力透支的风险,可以说是相当务实和明智的选择了。
毕竟,打仗打的是消耗,更是国力。在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能抓住机会取得战术胜利,然后迅速转入和平,这选择是可以理解也是利益最大化的。
那印度呢?
按理说,印度这些年一直以南亚老大自居,号称“有声有色的大国”,这回怎么就捏着鼻子认了?
说白了,这次短暂的交手,印度恐怕是真被打疼了,甚至有点被打蒙圈了。
战场上的窟窿太大,问题暴露得太明显,阵风和S400都被干飞了,印度制空权已经彻底丧失。
莫迪政府心里也得掂量,再这么硬扛下去,万一局势控制不住,国内的反对声音怕是压不住了,那可不光是脸面问题,自家位子能不能坐稳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选举政治嘛,民意如流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暂时服个软,把火气降下来,回家关起门来好好拾掇拾掇,总结经验教训,等缓过劲儿来再找场子,这算盘打得也不算太离谱。
当然,面子工程还是要做足的。
有消息说,印度开始下大力气管控国内舆论了。什么美国的推特、脸书,都得给我悠着点,不许老百姓瞎看瞎传国外关于这场冲突的“不利”消息。那些个敢在网上“泄露军情”、“散布谣言”的账号,该封的封,该禁的禁。
估摸着,这回的“失利”在印度国内很快就会被强大的“巴拉特赢学”(Bharat Winology,指印度一种将任何事物都解读为印度胜利的叙事方式)包装成又一次“战略转进”或者“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了。
你懂的,就是那种“我们虽然在局部战场上遇到一些小挫折,但赢得了战略腚力,为未来的全面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调调。
这套操作,咱们的隔壁邻居可熟练得很。
不过印度这次吃了这么大个哑巴亏,心里能痛快?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擦枪走火,那就得看后续局势怎么发展,以及印度“卧薪尝胆”的进度条走到哪儿了。
但这口气,印度大概率不会轻易咽下去的。
这次冲突,影响的可不止是印巴两国。印度过去总觉得自己是南亚这片儿的“扛把子”,军事上谁都得让他三分。结果这回一亮肌肉,好家伙,把屁股给亮出来了。
这么一来,南亚其他那些小兄弟们,心里能没点想法?
接下来,南亚那些国家,在战略上可能会更加灵活,寻求更多元的合作对象,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战略上,必然会进一步提升。
印度下一步为了挽回颜面,找回军事上的优势,很可能会把目光投向更先进的装备,比如,有风声说他们可能要咬咬牙,下血本,去抱美国的大腿,想办法买F-35隐形战斗机。
这F-35确实是好东西,技术先进,名声在外。但也不是那么好拿的。老美卖军火,从来都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各种附加的政治条件、技术后门、使用限制,那都是一套一套的,安排得明明白白。
真要买了F-35,印度在外交上、军事战略上的自主性,恐怕就要大打折扣,搞不好就真成了美国在印太战略中的一个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