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李克农排演了一个话剧,叫《你走错了路》,话剧公演时,一位东北军将领看到情深处,不禁在台下号啕大哭。
这位东北军将领名叫高福源,他是东北军67军107师619团的团长。这部话剧究竟触动了他哪根神经,让他如此失态?回去后,他便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当一个和平的使者。
01 俘虏的思想蜕变
1934年,老蒋令张学良率东北军进入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1935年10月,高福源在榆林桥与红军的一次激战中,成了红军的俘虏。
被俘后,他的态度极为嚣张,红军干部找他谈话,他说:“既然被你们俘虏了,就没准备活着,要杀要剐,随便!”
结果红军没剐他,更没杀他,而是悉心为他疗伤,送饭菜给他吃,送新棉衣给他穿,还找他谈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老蒋利用东北军来打红军,此乃一箭双雕之计,就是想让我们两败俱伤,我们红军和东北军都不应上他的当。我们的观点是:都是中国人,不要自己打自己。
高福源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他们东北军痛失东北,流落他乡,本应抗日,杀回东北,却被老蒋发配来剿共,由此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
之后,高福源被送到瓦窑堡进行改造,参加了专门为被俘东北军官开设的政治学习班。自从参加了这个班,不仅在生活待遇上有所提高,思想上也有了更大的进步。
红军对东北军的俘虏们没有打骂,也没有搜刮他们的随身财物,反而对他们极尽关照,对于一些受伤的官兵们,都给予了积极治疗,在住宿上也是优先让他们住好的窑洞,看他们有些士兵还穿着单衣,就及时送来御寒的棉衣。
红军对他们生活上的关照,让高福源完全摒弃了对共产党的抵触情绪。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共高级领导人专门抽时间来给他们上课,如毛泽东、周恩来,都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全民抗日、一致对外的思想。
时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还专门找他谈话,两人谈得也很投机,在交谈中,他完全接受了中共的主张,那就是:联合抗日,打回东北老家去!
在瓦窑堡学习了两个月后,红军组织他们观看了一个话剧《你走错了路》,这是李克农以高福源为题材,专门排练的话剧。
当话剧演到东北家乡被日寇践踏,东北父老被日军残杀时,这一幕幕悲痛的场景一下激起高福源心中的悲痛,不禁在台下崩溃大哭。
看了话剧后,他就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推动红军和东北军联合抗日。
02 西安事变的牵线人
高福源打定主意后,他便向彭德怀提出,说他要去甘泉,去劝说那里的110师与红军联合抗日。
此时甘泉城内的东北军已被红军围困到弹尽粮决,高福源的到来,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急需的食物,还带来了和平的音符。
高福源耐心地向甘泉的东北守军讲述了红军联合抗日的思想,守军营长周祖尧最终决定与红军进行谈判。
通过谈判,红军与甘泉的东北军达成协议:红军主动撤离,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在甘泉城北的空场上设立市场,进行自由买卖,东北军可以外出采购所需物资,双方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高福源第一次出马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让红军领导人也十分高兴,彭德怀等人再找高谈话,从中了解到了东北军内部的情况。
原来东北军中,不只是下层官兵想打回东北,其实张学良、王以哲等人高级将领也想去打日本人,只是无奈于老蒋的逼迫。
这样一来,红军全面联合东北军进行抗日就成为了可能。于是,彭德怀就建议让高福源回西安进行联络工作。
高福源听后,心里是有点不可思议的,这可是放虎归山啊!他难以置信地问:你们真敢放我回去吗?
彭德怀不置可否,红军担心的是高福源的个人安危,贸然回去做联络工作,搞不好会被张学良枪毙。
但高福源胸有成竹,他说他知道张学良并不想打内战,而且张对他一向很好,不会有什么危险,即便就是死了,为了联合抗日也是值得的。
既然如此,彭德怀便放心让高去了,给了他200块路费,先把他送到了洛川东北军67军的驻防线上。
高福源进入洛川后,首先和军长王以哲进行了一番交流,王也是赞同红军思想的,之后王向西安的张学良发去密电,说高福源回来了,有机密要事要面见副司令。
张学良接到电报也十分高兴,既为高福源高兴,也为终于有了与红军牵线搭桥的人而高兴。
说实话,东北军当时也已经抗不住了,与红军交战数月,就被灭了三个半师,死了两个师长,而死去的两位师长,不仅连抚恤金都拿不到,番号也被撤销了。
老蒋如此对待东北军,其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为了消耗东北军的实力,张学良已经不愿再打下去了。
张本人驾机直抵洛川,但见到高福源却是一顿臭骂:“你好大的胆子!自己打了败仗,还敢要我通匪,看我不枪毙了你!”
张学良如此反常,高福源是没有想到的,不过他既已做好了受死的准备,也就无所顾忌的。面对张的斥责,他也毫不示弱,说:“我要是怕死就不会回来了,你杀我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但是,你不要忘了大帅是怎么死的?东三省被谁占了?身背家仇国恨,却在这里打抗日的红军,算不上什么英雄好汉?副司令,你想想,我们剿共能剿出什么下场?”
听了高福源的一席话,张学良的态度马上缓和了,他站起来拉着高的手说:“你说得对,我刚才是要试试你,就是想看看你的真实想法。”
二人平静下来后,高福源把他在瓦窑堡的所见所闻,以及如何与红军拉近关系,一一都讲给张学良听。
张学良听了高福源的详细汇报后,马上就决定,让高福源再去陕北,并请红军方面派一位正式代表前来谈判。
1936年2月,中共方面派出了李克农,与王以哲等人进行了初步接触;3月,张学良飞抵洛川,与李再度进行了密谈,张提出要求,希望中共方面的高级领导人出面,再进一步详谈。
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等人进行了谈判,张即提出“逼蒋抗日”的建议;9月下旬,红军与东北军达成协议,签署了《抗日救国协定》,从而使得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合抗战局面。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最终促成全国力量一致抗日的局面,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联合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不幸的是,高福源由于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内部矛盾激化,无辜被杀害。
03 揭开历史真相
张学良被老蒋扣押后,东北军内部即陷入分裂,少壮派与元老派势同水火,少壮派不顾大局,突然袭击枪杀了王以哲,57军军长刘多荃要为王报仇,导致内部一片混乱,在混乱中,高福源即被误杀。
1937年,高福源遇害时仅37岁,时隔40年后,他被杀的真相才被揭开。
1978年,据刘多荃回忆,当年诱杀高福源的人是他的部下3旅2团团长葛宴春。在高死后,其尸体由中共和其堂弟将其安葬。
1981年时,高福源的尸骨被找到,次年,在邓颖超的关怀下,西安人民政府为高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被追认为烈士。
高福源的后代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次子高杰被提干,并被选为长春市政协委员,长春市政府还分给他一套房,并为高的两个儿子解决了就业。
小结:
高福源作为历史中的小人物,以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一己之力打开了红军与东北军之间的大门,为全民抗日,一致对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中华儿女更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