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协和“4+4”及所涉及的人有风险,所以需要换个方式聊。

前不久,无锡将“诺贝尔奖获得者”认定为A类人才引发热议,而全球排名前100强高校毕业的博士,仅可认定为D类人才。当时觉得无锡很“装逼”,甚至很气愤——你们把普通大学生、平凡劳动者置于何处?

但是见识了协和“4+4”事件及涉及人员的嘴脸之后,才知道嘲笑无锡不应该。



个人觉得,无锡的人才认定标准有两个方面值得称道:

一是门槛高,展现了文化自信。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平奖除外)、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才有资格申请A1,而科普利奖章、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等获得者只有申请A3的资格。

众所周知,上述奖项的客观、权威性已形成全球共识,无锡并未把他们捧上天,是否能认定为“人才”还是未知数,这可比某些地方把国外野鸡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当作人才引进,要公平、正直得多。

二是受众广,突出了精准适配。从 A 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到 D 类的优秀大学生,从科研人才到创业人才,从高技能人才到优秀乡土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涵盖多个领域与层次。而且要求必须“在我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或社会组织全职工作……”这就遏制了不少“投机掮客”去抢占资源。

我觉得突出“本地化服务”是非常好的规定,很多地方不好好善待本地的人才,却热衷于引进外地、外国的人才,这种“招了女婿、不管儿子”的做法不知寒了多少人的心,也注定留不住真正人才。

此外,想认定为无锡的人才还需要与城市的产业发展相匹配,举例来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能获批,文学奖获得者就未必能获批;工程师可能获批,政工师未必能批……这种“专业对口度”考量明显具有现实智慧,避免了“人才”满大街,却对发展起不了多大作用。



人才评价一直是个难点课题,“唯学历”固然不对,但“不唯学历”又该如何操作?

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考量:基础维度(学历/资历)、能力维度(成果转化率)、价值维度(产业贡献度)、发展维度(技术前瞻性)。

而现行的考量标准,大多仅停留在基础维度方面,而且悲观的是,就连具有非常高专业壁垒的医学领域,都有那么多水货学历、混世资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极为普遍,整个人才评价体系,可以用“千疮百孔”来形容。

更何况再好的制度设计,都要靠人来落实。实践中,既要避免“唯论文”“唯奖项”这些形式主义陷阱,也要防范“人情评审”“扎堆申报”等等现实存在风险。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需要配备强有力的信息公开,并且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实话实说,无锡的人才认定标准并非尽善尽美,而且越到后面,也是越“水”——比如C类人才认定要求:“涉及企业高管或技术负责人,原则上其近2年内年薪酬均不低于50万元”;再比如D类人才认定标准中的“高级职称”——我一想到网上那么多胡说八道的“高级经济师”、身边那么多滥竽充数的“高级工程师”,就会陷入沉思,估计无锡也好不到哪去。

但总体来看,无锡的人才认定标准是系统的、客观的,有“水分”的是人,而不是标准本身。反观协和“4+4”的“人才”认定标准,基本就是主观认为,比如“名校背景”、“导师推荐”等等,评价维度单一不说,还留足了暗箱操作空间,足以将众多真正的人才拒之门外,为“权贵子弟”大开方便之门。

所以,公然鼓吹协和“4+4”模式“初衷、设计和内容都没有问题”的专家有些“小打脸”,嘲笑无锡“招天才还是招人才”的网友有些“小尴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