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秋,在成都航空工业部某秘密会议室里,宋文骢的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工作着。这时他看着面前桌子上的一份保密的文件。

忽然想起20年前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那段时间,在雪地里嘴唇都冻得发紫仍然坚持测绘米格-21的夜里。而现在总设计师的任命状正压在他的台灯下。



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后的第23个年头,112厂的仓库里仍堆着生锈的工装器具。宋文骢带着技术员钻进布满蛛网的档案室。

当手电筒的光线扫过尘封的图纸时,突然照见1959年的生产日志:米格-21散件组装失败的俄文批注依然刺痛着他的内心。

老技工张师傅拿着当年焊坏的蒙皮说到:那年我是学徒刚来还不到1个月就听见苏联人说我们永远造不出真正的战机。



在绵阳的风洞基地里,那间计算机房整夜都能听见嗡鸣声。宋文骢带领的团队正全神贯注地与复杂的流体力学方程较着劲。

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地过去,当第147次模拟的数据从打印机里缓缓出来的时候,工程师王振华一下子激动得跪倒在了地上。

原来经过这么多次的努力和尝试,鸭翼与主翼的耦合参数终于成功突破了至关重要的临界值。透过玻璃窗外启明星静静地挂在天空,这也无声地诉说着他们这段时间的辛苦和坚持。



在1996年的台海危机爆发之时,正在调试飞行控制系统的宋文骢,突然接到一个非常紧急的电话。然后他就静静地看着车间里还未完工只有金属骨架的战机。

凌晨三点的时候他在工作记录本上写道:要是发生战争,这就是咱们的底气。



1998年3月23日,成都温江机场被清晨的雾气所环绕。试飞员雷强在仔细检查抗荷服,一切准备就绪后,歼-10战机的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冲破了云层。

当数字电传系统第一次启动的时候,监控室里一下变得‬寂静‬。飞控工程师李中华紧紧地盯着屏幕上那一堆参数,就像瀑布一样往下流淌。突然他激动地抓住旁边同事的手,大声说道:你看啊,这个偏航阻尼比理论值还要稳定。



当降落伞在跑道上擦出一道焦黑的痕迹时,宋文骢的假牙不自觉地深深咬进了下唇。他一摸嘴角,才发现已经渗出了温热的血丝,这才恍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保持着紧紧抓住栏杆的姿势,已经站了整整38分钟。

就在这个时候,周围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哭喊声。在这混乱之中,机械师老赵突然双腿一软,瘫坐在了地上。原来他的膝盖里还留着一块弹片,那是他在越战时期,因为米格-21起落架出现故障而留下的“纪念”。



2003年的珠海航展上,当歼-10战机在观众头顶做出“眼镜蛇机动”动作时。法国达索公司有个代表手里拿着望远镜正看着,之前在谈幻影 - 2000合作的时候,他们永远那样的傲慢,还一个劲儿地坐地起价。可这时他被歼 - 10的表现给震住了,手不由地颤抖起来。

在宋文骢办公室有个保险柜,里面锁着一本1988年的笔记本。翻开那发黄的纸页,上面潦草地写着某次动力系统出故障:液压油像喷射一样漏出来,王工左手被烫得三度伤,可他硬是咬着牙坚持排除故障。

时光飞逝,当年那些年轻的技术员,现在都成了“太行”发动机的总师了。而他们的徒弟正在为第六代战机编写神经中枢。



2016年3月22日,宋文骢生命垂危之时,也是我们的隐身战机冲破云层之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或许看见了1965年那个在云南蒙自机场仰望星空的年轻军代表。

那时的他怀中揣着未完成的《未来战斗机设计构想》,头顶是美军F-4鬼怪战机撕裂的夜空。



当歼-20在朱日和演兵场上空呼啸而过,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把舰载机送上蓝天,那些曾在黄田坝就着冷馒头画图纸的年轻工作者。

那些在机房中熬到头发变白的工程师,还有那些在试飞前夜悄悄给战机系上红布条的老技工们‬,现在‬都已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里永恒的印记。



宋文骢的坚持与信念,早已不只是关于钢铁和火焰,而是化作了这个古老民族迈向星辰大海的精神象征。

正如歼-10首飞时塔台录音里那句带着川音的呐喊:稳到起!我们自己的战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