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咱们聊印巴空战的时候,认为巴基斯坦虽然取得了6:0的大胜,但因为印度战机还是成功发射了对地导弹,所以巴基斯坦的拦截任务是失败的,《》这个观点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那今天就继续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空战大胜和拦截失败并不矛盾,空战的任务是击落敌机,拦截作战的目的是保护己方目标免受打击,印度是用远程空射导弹进行攻击的,那你没拦下导弹,导致己方目标被炸,好几十人伤亡,这当然是拦截失败。

当然,任何国家都不能保证对入侵目标的百分之百拦截,哪怕以色列这样领土狭小,防空火力密度世界第一的国家,也被伊朗和胡赛的导弹、甚至哈马斯的火箭弹打穿了。巴基斯坦领土较大,还是长条状的,而且是较长的一边跟印度接壤,这就更难保证拦截成功率了。

巴基斯坦没有拦截印度导弹,除了咱们提到了可能是预警机没有发现来袭导弹,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印度出动机群规模过大,按巴基斯坦方面的消息,125架战机在天空混战,印度战机的数量是巴基斯坦的2倍,巴方的空空导弹当然要优先攻击飞机了;另一方面,霹雳15的价格不低,将近100万美元一枚,巴空军就算有闲暇拦截导弹,恐怕也拦不起,毕竟印度的导弹要么是隐身的“风暴阴影”,要么3倍音速的“布拉莫斯”,拦截成功的概率比击落飞机低太多了。


当然,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空军从预警机到战斗机再到空空导弹,这套全中械的空战体系还是非常给力的,巴基斯坦空军的体系建设非常成功,只需要继续加强,比如采购空警500和歼-35就行了。

相比之下,印度的空军体系建设就太差了。首先就是预警机和不同国家战机的沟通协调问题,其次就是主力战机的选择问题。印巴空战过后,印度两款主力战机阵风和苏-30MKI被喷得体无完肤,其实这就有点冤枉这对难兄难弟了。如果放在一个空军强国,这两款战机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对于印度来说,却并不合适。


阵风和苏-30MKI都属于多用途战斗机,而不是空优战机。多用途战机想要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必须放在一个完善的体系之中,比如F-15E之于美国,歼-16之于中国。由于中美都有数量庞大的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机,并且还有专业的空优战机F-22和歼-20罩着,所以即便这两种多用途战机面对其他国家的空优战机,也能够从容应对,起码不落下风。

而对于体系不完备、电子工业落后的国家,哪怕是俄罗斯这样的全球大国,搞多用途战机都会落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境地。俄乌冲突的实战表明,苏-30SM这样的多用途战斗机很不受俄军欢迎,除了用R37M创造了一个130公里外的击杀记录,大多数时间籍籍无名,甚至沦落到用机炮超低空打乌军小艇的地步。相比之下,苏-35包办了乌克兰的制空权,苏-34则成了俄军对地攻击的绝对主力,专机专用,黄金搭档,很好地弥补了俄军电子工业水平的落后。

而对于印度这样工业水平更加落后的地区强国来说,搞空军就更要空优第一了,先保证制空权,别让对方往自己陆军头上扔炸弹,然后再去想对地攻击的事。千万不要为了省钱,让主力战机的性能迁就对地攻击,导致空战能力下降。实在不行就多搞点弹道导弹,那玩意技术含量低,伊朗都能搞,而且突防能力比飞机强多了,还能避免飞行员损失。


印度在选择苏-30MKI时,就犯了这个错误。印度的苏-30MKI跟俄军的苏-30SM基本差不多,一个是出口版,一个是自用版。相比于苏-27基本型,苏-30MKI增加了一个座位,一对鸭翼和推力矢量喷管,再加上大量新增的电子设备,导致空重暴增至20吨,比苏-27重了三吨半,推力却没有提升,导致推重比大幅度下降,最大速度、加速和爬升性能、稳盘指标等大幅度下降。

如果按照空优优先的原则,印度在90年代向俄罗斯购买苏霍伊战机时,应该选择当时的苏-37,也就是同样采用三翼面和推力矢量,但只有一个座位的方案。这样不仅空战性能优于苏-30MKI,而且由于原型机从苏联就开始试飞,苏-37的成熟度远超还在PPT上的苏-30MKI,能够更早服役。而如果苏-37成功落户印度,还可能出口转内销,作为俄军五代机服役之前的主力机型。这样一来,苏-37后期很可能会换装后来苏-35的117S发动机和雪豹E雷达,不仅性能大大增强,苏-30MKI不可靠的矢量发动机,以及不靠谱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等问题,也一并解决了,R-37M这种超远程空空导弹,印度也能早早用上了。而且单座的设计,并不影响使用“布拉莫斯”这类防区外武器,其实只要不是激光制导或者是电视制导的武器,根本不需要专门的武器操作官。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印度人贪多求全,又盲目相信俄罗斯,导致最终选择了苏-30MKI。但在2008年去美国参加完红旗军演后,已经知道苏-30MKI的推力矢量在空战中用处不大,能量机动才是王道后,还选择多用途的阵风作为中型战机,就很迷了。要知道,此时巴基斯坦已经获得了F-16C/D,中国的歼-10也已经服役,印度其实非常需要一款空优战机,台风是远比阵风更好的选择。

台风的EJ200发动机,最大推力超过9吨,而阵风的M88发动机,最大推力仅有7.5吨。再加上台风采用了远距鸭翼、可调进气以及半埋挂架等减阻措施,使得台风的最大速度达到了2.0马赫,升限达到了18300米,而阵风只有1.8马赫和16800米。由于推力实在过剩,台风甚至能以空优挂载超音速巡航,相比之下,阵风和其他大部分四代机一样,一旦挂上导弹,就只能进行短时间的超音速冲刺,加速性能和爬升速度远远不及台风。


另外,因为发动机差距巨大,所以阵风为了减阻,设计了一个现役战机中最小的机头,导致雷达直径只有530mm,而单发的鹰狮和枭龙都有600mm,导致雷达探测距离不足。相比之下,台风雷达天线的直径比歼-10还大,超视距空战优势非常大。

所以,如果印度之前选择的是苏-37和台风,那么前几天空战的结果,还真不好说。印度未来要做的,就是尽快给苏-30MKI整合上R-37M,再多买一些“流星”的导弹,并且加快引进五代机。至于当下,只能靠数量优势抵消巴空军的质量优势了,那就看印度能不能舍得手头这500多架战斗机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