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用服务暖心。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公安局积极探索基层警务新模式,将智能化工具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打破传统警务壁垒,打造“近邻警务”,让警民亲如一家。
4月5日清晨,照进博湖县乌兰再格森镇席子木呼尔村的第一缕阳光格外明媚,在其木代老人家里,博湖县公安局乌兰再格森镇派出所辅警张景凤正为老人拍身份证照片。
看到照片,老人感慨万分:“上次拍身份证照片还是30年前,得骑着毛驴去县城拍……”
“背包虽然越来越重,但群众的心与我们越来越近。”张景凤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从去年至今,博湖县公安局利用“巴州公安微警务”小程序和便携式身份证采集器等智能设备,累计为群众上门办理各类证件业务215件,平均办理时长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10分钟。每次办完业务,民警还贴心地将“警民联系卡”贴在群众家最醒目的位置,上面不仅有民警的联系方式,还有“带帮办”等业务说明。
科技和数据让群众少跑腿,线上的“暖心驿站”则真正暖了群众心。才坎诺尔乡的警民微信群里,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对话:“乔警官,我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放心阿姨,下午给您带过去。”
才坎诺尔乡派出所所长乔龙巴特至今还记得去年冬天那个寒冷的夜晚,警民微信群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警察同志,我爸下午出门放羊,现在还没回来,你们快帮我找找他吧!”发送消息的牧民艾山江焦急万分,他70多岁的父亲走失了。
乔龙巴特立即将寻人信息转发至全乡15个警民微信群。接下来,乔龙巴特的手机屏幕闪烁不停:“我在东边草场找”“西边沟谷我们包了”“北面有摩托车队过去”……群众与民辅警组成搜寻队,四处寻找,并纷纷在群里汇报各自进展。次日凌晨1时许,老人在一个废弃羊圈里被找到。
博湖县几乎每个村民都加入了警民微信群,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群求助民警。针对老年人,片区民警还会将自己的电话号码设为老人手机里的“一键拨号”。细致入微的“口袋式”服务,让群众赞不绝口。
除了帮群众跑腿,民警还为群众解忧。
3月27日,在查干诺尔乡派出所的调解室里,民警杨晓斌正调解一起因草场租赁引发的纠纷。当三维地图清晰地呈现出草场界线时,争执多年的两家人相视而笑。宝音大叔端起奶茶,对帕提古丽说:“喝了这碗茶,咱们还是好邻居。”
因地界边缘不清产生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十分常见,博湖县公安局民警调解这类纠纷时,会先利用无人机将拍摄的全景画面制作成三维地图,让当事人双方一目了然,再经客观分析与劝解,矛盾便能迎刃而解。
“喝着茶,说着话,什么矛盾都能化解。”杨晓斌说,每次调解,他都会准备一壶热腾腾的奶茶,“科技+奶茶”调解模式运行以来,辖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
如何让安全意识深植群众心中,“近邻警务”也有创新,民警把创新宣传延伸到热闹集市,让大家记住安全要点。3月29日,本布图镇巴扎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平安大舞台”活动火热进行。民警自编自演的小品《老马赶巴扎》引得观众笑声不断,当台上的“老马”骑电动车不戴头盔,发生事故后摔得“鼻青脸肿”时,台下的马木提老人一脸凝重地对周围的人说:“骑车不戴头盔,脑袋会‘吃亏’。”原来,“老马”的原型就是他。
民警通过小品、快板、情景剧、快问快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交通安全、反诈知识、邻里和睦等文明守法意识灌输给群众。开展“平安大舞台”活动以来,本布图镇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2%,电信诈骗发案率下降65%,实现了“教育一个、影响一片”的宣传效果。
(本报记者 潘从武 本报通讯员 韩晋 刘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