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晚照
女儿回到家,看见爸爸,便问:“我妈妈呢?”
爸爸一到家,看见女儿,第一句话也是:“你妈妈呢?”
这是一对父女多年来的对话。好像全世界的家庭都上演着同样的场景。
之后妈妈去世了,父亲见到女儿,还是问:“你妈妈呢?”两个人都愣住了,思念如潮汐,无法言语,一个失去一半的灵魂,一个失去最后的巢穴。母爱,像没有边界的天空,我们会经常忽视它的存在,实际上它覆盖了我们的一切。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不完美的老妈。
朋友说,她和妈妈经常吵架,直到忍无可忍,赌气离家出走。等气消了,她发现自己还没走出五百米外的社区小公园,心里没着没落的,感觉自己还不如流浪狗,特凄惨。不久就觉得饥肠辘辘,她不停地看手机上的时间,没超过三小时,妈妈就打来电话骂她:“你跑哪儿去了,面都坨了。”她立刻颠颠地跑回家,吃掉两碗面,然后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里,继续听她妈各种唠叨。
妈妈形形色色,大多数家庭里的妈妈都是平凡人,没有优雅的姿态,没有高深的文化和眼界,甚至还是河东狮。
我母亲就是这样一位乡下妇人,不识字,脾气暴躁,她表达情感的重要出口就是发怒,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吼骂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这与她娇小秀丽的外表形成反差。
但母亲又敏感爱哭,经常在骂了孩子之后偷偷落泪,然后变本加厉地冲父亲吼。而有文化的父亲脾气极好,要么不吱声,要么出去散步。他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个人的脾气却意外互补。或许这就是天定的姻缘,又或许必须有一个人让步。
我母亲牵挂着每一个孩子。做了一个噩梦,她就会提心吊胆,会不会是哪个孩子遇到了灾或难,直到一一确认无事,她才放心。孩子长大了,总是向外飞。孩子飞多远,母亲的心的半径就会有多长。
母亲分别在每个孩子的生活区跋涉,千里万里,却一直没有走出过那个乡村。
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儿,她毕业后刚参加工作,在城市里还没有站稳脚跟,就急匆匆用微薄的工资带妈妈去旅游。朋友很惊讶:你不攒点钱,干吗这么着急带妈妈玩?
她说,她是最小的孩子,妈妈年近七十,万一以后没机会了呢?
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个女孩儿的孝心,父母有时候真的等不起。“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多少人的痛。有太多父母等不到孩子的成功。
经常看到有师友在朋友圈晒老妈,自己即将步入中老年行列,居然还有妈,这种幸福只有拥有的人才会体会得到。这样的暖心时刻在街头也可以遇见。
公交站牌处,两位老太太相遇了,一开始不熟,一聊便熟了。“你这是干什么去?”“我去看俺妈。”“你还有妈,这得八十多岁了吧?”“哪儿呀,我都虚岁八十了。”“哎哟,那你妈还不得一百(岁)?!”“九十九啦。”“真好!还有牙吗?”“牙没有啦,毕竟到年纪了,不过胃口挺好,能吃饭,用牙花子嘬着,吃得可溜了,晚上饿了也起来吃,能吃!”“咱妈真能,真不孬!”“哈哈哈,是啊,可不孬,有妈在,都不敢老。”
路人如我,一开始听着她们质朴的对话,忍不住笑,继而是艳羡和感动,感动于这份岁月的恩赐。
有妈在,不敢老,多么美好的生活逻辑。什么是成功人生?八十岁还有妈,应该是最温暖的范式,连岁月都败下阵来。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