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海军新闻学会5月8日报道,美国海军中将约翰尼·沃尔夫于周三明确表示,将在2026财年就新型潜射核巡航导弹(SLCM-N)做出关键决定,并预计于2034年实现交付。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国际军事领域激起了层层涟漪。
SLCM-N计划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彼时美国提出这一计划,意在强化自身核打击能力。然而,2022年拜登执政后,提议取消该计划,且未将其纳入2023财年、2024财年及2025财年的预算申请中。如今,沃尔夫却希望特朗普能将SLCM-N纳入2026财年预算申请,其背后动机耐人寻味。他宣称,这种导弹将为美国在遭受核攻击时提供二次核反击能力。
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来看,不同政党执政时期对军事计划的调整,反映了美国内部在军事战略方向上的分歧与博弈。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对国际安全格局变化的焦虑。美国国防部代理首席副助理部长布兰迪·范恩强调,随着中俄朝三个核大国军力的不断增长,美国目前的核力量“还不够”。这种论调,实则是美国为自身核战略调整寻找借口,渲染所谓的“外部威胁”,以获取国内对军事扩张计划的支持。
潜射核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有着本质区别。弹道导弹依靠火箭发动机,飞行轨迹相对固定,而巡航导弹则依靠喷气式发动机,具有贴近地面或掠海飞行的能力,雷达难以探测,因而受到众多军事大国的重视。美国此次重启SLCM-N计划,主要目的是弥补“三叉戟”II D5的某些不足。“三叉戟”II D5虽性能卓越,但在某些作战场景下,可能存在灵活性不够等问题。而SLCM-N的出现,将为美国核打击体系增添新的手段,提升其核威慑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点名中俄朝:美核威慑战略的印太指向与潜在风险
美方此次直接点名中俄朝,并大肆渲染与核武器有关的话题,其意图昭然若揭。在华盛顿眼中,中俄朝已然成为美国在核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特朗普提出SLCM-N计划,要在10年内打造一款新型核巡航导弹,目的清晰明确,即通过强化核力量,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尤其是在印太地区对中国形成核威慑。
此前,美军印太司令帕帕罗就曾表示,中国海军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美国海军依靠航母已无法有效对抗中国海军,于是提出了使用“战略核潜艇威慑中国”的构想。如今,沃尔夫在阐述SLCM-N计划时,提及美国战略司令部和美国印太司令部,这充分说明美方是有备而来,试图在印太地区挑起核竞争。
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无疑将给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带来巨大风险。核武器作为极具杀伤力的战略武器,其使用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美国在印太地区强化核威慑,不仅会引发地区国家的紧张和不安,还可能刺激其他国家采取相应的军事应对措施,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升级,破坏地区的战略平衡。
以中国的潜射巡航导弹为例,中国拥有长剑 - 10潜射型,既能携带常规弹头,也能携带核弹头,射程大约在1500公里至2500公里之间,打击精度非常高,且还有改进型,性能据说超过了俄罗斯的“口径”和美国的“战斧”。这表明中国在核力量发展上有着自身的规划和节奏,并非如美国所渲染的那样对其构成“威胁”。美国单方面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并采取针对性的军事行动,是一种典型的霸权思维和冷战思维的体现。
核力量对比:中美海基核力量差距与战略平衡考量
在战略核潜艇领域,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技术要落后美国一代。美国在战略核潜艇的研发、建造和使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其“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更是代表了当今世界战略核潜艇的先进水平。而中国在战略核潜艇领域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然而,中国并非在核力量方面毫无优势。在陆基战略武器领域,中国远超美国。尤其是去年试射的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具有射程远、机动性高、可靠性强等诸多优点。东风31AG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中国海基核力量的不足,构建起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增强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
从战略平衡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在核力量上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核战争没有赢家,任何一方试图通过单方面增强核力量来打破战略平衡,都将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美国重启SLCM-N计划,试图在印太地区强化核威慑,这种行为是对战略平衡的破坏。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继续加强自身的核力量建设,提升核威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核裁军谈判,推动全球核安全治理,倡导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核秩序。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