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在社交平台X上宣布:“巴基斯坦与印度同意立即停火!”几乎同时,印度外交秘书维奈·克瓦特拉在新德里记者会上确认了这一消息。持续三周的印巴军事冲突在造成数百人伤亡后,以双方“默契降级”的形式按下暂停键。然而,这场停火背后的大国角力与政治算计,仍在暗流中涌动。



从“朱砂行动”到“铜墙铁壁”:冲突的最后一枪

停火协议生效前24小时,印巴战场仍弥漫着硝烟。5月10日凌晨,印度向巴基斯坦努尔汗空军基地发射4枚“布拉莫斯”导弹,巴方宣称全部拦截,但爆炸导致周边断电。作为回应,巴军启动代号“铜墙铁壁”的军事行动,JF-17“枭龙”战机突入印度领空,摧毁旁遮普邦阿丹普尔的S-400防空系统(印度否认该战果)。

这场“最后一搏”是双方冲突的缩影。自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枪击事件以来,印度发动三轮攻势:无人机群袭击、导弹打击与特种部队越境行动;巴基斯坦则以一轮精准反击摧毁印度多处关键设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宗义指出:“印度需要向国内展示‘复仇成功’,而巴基斯坦用一次高效打击证明实力,双方都有了台阶。”



停火逻辑:政治需求压倒军事野心

印度总理莫迪的停火决策,与其5月下旬的大选压力直接相关。冲突爆发后,印度股市累计下跌12%,外资单日撤出34亿美元,反对党借飞行员被俘事件发起“软弱政府”攻势。5月9日深夜,莫迪紧急召集军方高层会议,最终拍板“见好就收”。

巴基斯坦同样面临经济红线。其外汇储备已不足两个月进口需求,通胀率飙升至38%,沙特虽承诺提供50亿美元援助,但前提是“冲突不升级”。巴总理谢里夫的顾问透露:“我们清楚无法承受长期战争,一次战略性胜利足够凝聚民心。”



美国“抢功”与多国斡旋

停火协议甫一宣布,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便在社交平台宣称“美国彻夜调停成功”,国务卿鲁比奥则称赞莫迪与谢里夫的“政治家智慧”。但复旦大学林民旺指出:“美国的角色被刻意放大。真正促成停火的是双方对代价的恐惧,而非外部压力。”

事实上,斡旋主力来自中东。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本·法尔汉于5月9日突访伊斯兰堡,提出“冲突降温—经济援助”捆绑方案;土耳其则向巴方提供实时军事情报,协助定位印度防空漏洞。伊朗、阿联酋、卡塔尔等三十余国通过秘密渠道施压,最终促成协议。

印度匿名官员承认:“我们接受了沙特‘不丢面子’的方案——停火由印巴共同宣布,而非第三方主导。”



脆弱平衡:核阴影下的暂时喘息

尽管双方同意停火,但关键矛盾丝毫未解。印度坚持将“反恐”与克什米尔问题绑定,巴基斯坦则要求重启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谈判。5月10日晚,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控制线两侧仍维持“战斗戒备”,印度国防部称“将毫不犹豫反击任何挑衅”。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核领域。虽然巴国防部长阿西夫否认“考虑动用核武”,但印度“大地-2”导弹部队已进入分散部署状态,巴方“沙欣-3”导弹发射井被卫星捕捉到开启迹象。联合国裁军研究所报告警告:“南亚的核武器处于历史最高警戒级别。”

中国角色:静默中的关键存在

此次调停中,中国未公开介入,但多方信源显示其作用不可忽视。巴基斯坦军方在5月9日获得中国提供的实时卫星侦察数据,助其定位印度S-400阵地;印度《教徒报》称,中国驻印大使5月8日向莫迪传递“避免局势升级”的口信。

“中国不愿被卷入印巴争端,但通过上合组织与双边渠道确保了冲突可控。”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专家拉吉夫·库马尔分析称,“对北京而言,维持南亚稳定关乎‘一带一路’安全,这是超越印巴恩怨的更高利益。”



停火之后:和平还是休战?

5月10日的协议未提及后续谈判时间表,也未建立监督机制。印度外交部仅表示“将以慎重方式回应挑衅”,巴方则强调“主权不容妥协”。这种模糊性为冲突再燃埋下隐患——2019年印巴停火后,控制线交火在半年内反弹至历史峰值。

“这不是和平,而是疲惫的休战。”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坦言,“只要克什米尔问题无解,无人机就会取代炮弹,网络攻击会替代空袭,战争将以更隐蔽的方式持续。”

信息来源:本文综合巴基斯坦外交部声明、印度外交部记者会实录、路透社与美联社伊斯兰堡/新德里电头报道,并参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访谈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