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幼儿园来了一只小兔子,可是相处了没几天,兔子突然不见了,孩子们会怎么想,老师们该怎么做?”4月27日,上海市第四轮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项目及指向幼儿发展优先的深度教研项目调研现场,松江区实验幼儿园教师沈珏的发问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事实上,在松江区实验幼儿园,就有这样一只兔子,名叫“胖兔”。2个月时间里,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还萌生了一系列的兔子探究课程。如今,尽管胖兔还没有回来,但孩子们和兔子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胖兔不见了,胖兔的家还在

胖兔原本是实验幼儿园一教师的家养兔。开学初,它被带至幼儿园,入住小菜园附近的兔子之家。刚入住时,它还是一只无名兔。小(1)班孩子们格外关注它,给它取名“胖兔”。按班主任教师沈珏的说法就是:“平时连自己穿衣吃饭都需要成人帮忙的孩子们,照顾起胖兔来非常卖力,打扫兔子窝、帮胖兔准备食物这些活,他们都抢着干。”


可是,相处了仅仅3天后,胖兔竟然不见了。原本计划围绕胖兔开展探究性教育教学活动的沈珏起初有点失落,但她很快调整思路,将探究的焦点对准胖兔消失这一意外事件,并设想围绕“胖兔去哪里了”“怎么去找它”等话题展开讨论,但天真的孩子们可不走寻常路,他们并没有按大人们预设的思路“出牌”。


“胖兔可能回老家了”“也许想它的妈妈了”“可能去探险了,过阵子就回来了”……首次讨论会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似乎一点也不担心,也并未流露要去寻找胖兔的苗头。这让沈珏决定“再等一等吧”,她当时的想法是,“孩子对变故的理解与成人完全不一样,这件事到底会走向何处,谁也说不准,与其猜测,还不如耐心等待与观察。”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照常去兔子之家忙进忙出。他们坚信,总有一天,胖兔会回来的。有些孩子甚至想把食物放满幼儿园的角角落落,为了方便胖兔返家后及时进食。当沈珏告诉他们,蔬菜放久了会变质,大家便计划找园长妈妈为兔子之家添置一台冰箱,方便保存食物。

兔兄弟要来,实时直播迎接

尊重孩子,从倾听和观察孩子开始。尽管老师们十分清楚,胖兔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但没有人打消孩子们守护兔子之家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转机出现了。有老师了解到,文翔幼儿园的兔妈妈生宝宝了,赶忙帮孩子们讨了一只。


听闻兔子之家有新兔子入住,孩子们开心坏了,都想去迎接。征求家长意见后,家校共同商定于4月14日组队去文翔幼儿园接兔子。谁知,4月13日这天,班级里有一名幼儿突发流感,整个班级都需要隔离观察。几经商量,最终决定,由经验丰富的总务教师前去,但挑选、迎接等环节需要全程直播,孩子们线上参与。


就这样,孩子们隔着屏幕,挑中了一只有眼缘的小兔子。其间,有些小朋友担心一只小兔子太过孤单,希望再讨一只。文翔幼儿园的老师们被孩子们深深打动,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一大一小兔兄弟入住兔子之家。为了方便照顾与兔子兄弟互动,小(1)班的孩子们还在教室外的大露台辟出了兔子游乐场。

新变故层出,探究仍在继续

孩子们与兔兄弟共享欢乐时光,老师们也没闲着。观察、倾听的过程中,探究方向也在适时调整,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

沈珏发现,在同一个班级里,不同的孩子与兔兄弟的相处方式不同。比如:乔伊和星禾常静静地观察兔子;京璋和乐乐则喜欢陪兔子散步;米朵和夏夏沉迷于给兔子画像;辰辰抢着给兔子打扫住所,但不太亲近兔子;安安常常在感官盆模拟兔子的家,可他也从不亲近真实的兔子。令沈珏印象深刻的是芸玉,这个小姑娘愿意参加与兔子有关的每一项活动,甚至还自主开启了“兔子剧场”,游戏时间段,她乐意扮演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们”嬉戏,讲有趣的兔子故事。


“教育需要关注每一个幼儿,最朴素的做法就是蹲下身子聆听,保持耐心持续观察。”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的沈珏坦言,以往,她认为小班孩子多依赖成人解决问题,被动依靠成人经验去认识事物,但在芸玉身上,她惊喜地看到,儿童在持续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构建起了属于儿童自己的经验。兔子探究课程推进实施的过程中,她尝试更多地去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思维过程及情感需求,让孩子成为课程动态调整的主人。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兔子的故事又起波折——兔子弟弟不幸去世。与胖兔走失类似,这一次,老师们仍然没有说出真相。“对于小班的孩子而言,将死亡摆上台面还有些过早。”沈珏打算等孩子们主动提及时再展开讨论。而事实上,除了兔子弟弟去世,在是否要将兔哥哥送回操场边的兔子之家这个问题上,孩子们也产生了分歧,并且自成派别。“在与兔子相处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会辩证思考问题,这便是探究的意义所在。”沈珏说。

记者:王梅

部分图片:受访者

编辑:周正豪 周加姚

审核:周样波 臧昳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