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李静,《慢声慢读》特约朗读人,慢书房书友。
今天是慢声慢读第267期 迟子建《父亲的肖像》
Recommendation
对于迟子建而言,父亲是一盏光明的灯。
1982年迟子建开始写作,从大兴安岭冰雪刚刚开始融雪写起。
处女作短篇小说是《那丢失的……》,1984年7月师专毕业时,出去游玩,回到学校的宿舍后,同寝室的七个姐妹都已离校,丢落了一些生活用品,看到这些物件有感而发,这是一篇表达善良愿望的带有浓郁抒情格调的作品,但它对迟子建走上创作道路,却因为具有纪念性而占有特殊的位置。
1985年,迟子建收到母校邀请,到大兴安岭师范学校中文系担任教师。同年,迟子建的充满了地域色彩的乡土风情的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荣获了“大兴安岭首届文艺创作奖一等奖”。同时,短篇小说《那丢失的……》荣获了“二等奖”。第一份稿费,她拿去给父亲买了瓶他喜欢的“竹叶青”酒。
迟子建20来岁时创作的《北极村童话》被《人民文学》决定出版,她父亲极为高兴,给她来信鼓励。但在两个月后,她再也迎不来父亲这盏光明的灯了。
那是 1986年的腊月,她的父亲49岁,突发疾病去世。
没过多久《北极村童话》出刊,可父亲再也看不到了。多年后,每每提及此事,仍令她难以释怀:“谁能知道我收到样刊时把整个一本刊物都哭湿了呢?”
为父亲写的《灯祭》,开头第一句就说明父亲与灯的不同寻常,在文中回忆:“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全文没写有多怀念父亲,却每个字都在写思念。那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迟子建买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候着他,虽灭犹燃。”
在《父亲的肖像》一文中,迟子建描写的是记忆中温文尔雅的父亲,“好看的样子”是四爷爷记忆里的父亲;同工人们一起光着膀子干活,是父亲同事记忆里的父亲;“一个人承担起好几门课”的父亲,是父亲的学生记忆里的父亲,在“暴风雪里,一个个将学生转移到桥洞内,满脸焦急”的是父亲......
父亲走了,父亲又没走,他是迟子建心中永远的大山,让她内心永远充满着力量。
作者
About the author
迟子建
1964年生于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百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我的世界下雪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韩文、荷兰文、瑞典文、阿拉伯文、泰文、波兰文、芬兰文等海外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