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璐璐

5月9日,菏泽市召开“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翠凤就气象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支撑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做介绍。


据介绍,全市气象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工作部署,紧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需求,持续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不断强化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一是持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2024年,气象部门新增建设风廓线雷达、高精度温室气体、基准辐射、植被物候观测站,加密建成9套智能观测站。近三年,已智能化升级建设19个国家级无人值守站,升级改造132个省级区域站。今年以来,积极争取重点业务项目建设,菏泽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项目已选址并即将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弥补我市天气雷达探测盲区。同时,将在全市补充建设部分智能观测站、水汽站以及能见度仪等。着力提升雷达、卫星和人工智能等新资料、新产品、新技术在短时临近监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

二是不断优化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健全高级别气象预警“叫应”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融入全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动出台《菏泽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菏泽市强对流天气应急预案》等。持续开展精准预报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推动新时代预报员队伍建设,1名预报员获全国气象部门“百优”预报员称号,1项研究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以来,已发布《重要天气预报》5期、重大天气过程专报13期、预警及预警信号34期、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和气候评价12期、卫星遥感服务材料16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5期以及牡丹节会、马拉松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材料109期。

三是努力拓展精细化、场景式气象服务,提升灾害性天气防御能力。我市沿黄生态廊道农业绿色发展气象服务试点建设纳入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加强部门合作,与多家企业搭建气象信息新媒体服务平台;深化面向电力、交通等部门的专业气象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开展针对性服务产品研发;与生态环境部门协同合作,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组织开展园区和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布年度生态气象公报;探索开展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持续扩大公众号“菏泽微天气”服务品牌影响力,完善以两微一端、短视频等人工智能手段为主的官方气象信息发布矩阵,推进公众气象服务均等化和数字化转型。

四是打造气象科普宣传矩阵,提升全域气象科普能力。构建立体传播矩阵,开展新媒体宣传活动,聚焦重点区域与人群做好气象科普。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500余名师生现场参加气象科普报告会;针对春播需求,推送农业技术指南;承办市科协学会沙龙活动,52家市级学会、高校科协、企事业科协单位以“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菏泽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开展座谈交流。有序开放气象科普馆、气象台预报会商室、菏泽国家基本气象站等气象科普场所,并开展主题宣传咨询活动,通过设置展板展台、现场讲解、发放资料等形式,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下一步,我们将参加“5·12”防灾减灾日现场集中宣传活动,通过官方网站发布相关内容,扩大宣传活动覆盖面。继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努力提升公众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