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
全国劳动模范、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李宁。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把你放到这儿,你也会成为技术能手。”第一次采访李宁,他诚恳地对记者说。
我看过李宁的资料,知道他是“80后”,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参与改进作业工具、材料178件,攻克生产技术“瓶颈”20余项,12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202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这么厉害的一位“技术大神”,竟然如此谦虚。开始还以为他说的是客套话,但一走进中心的荣誉展室,记者还是被惊到了。
该中心现有职工65名,其中退役军人占了一半多。自1978年成立以来,至今已涌现出3名全国劳动模范、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还有45人次获河北省劳模、能工巧匠等省部级荣誉。他们累计研发各类创新成果487项,其中,获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金奖1项、国家级金奖2项、省部级奖励31项(不完全统计)。2024年11月,该团队被授予“燕赵楷模”荣誉称号。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这个以技术为能,以创新为荣的“创新窝子”里,按李宁的话说,“没两下子,脸上挂不住。”
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荣誉展室的荣誉墙。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不服输,干啥都能成”
“1999年,我高中毕业就参军了。入选了三军仪仗队,踢了两年正步。”李宁坦言,在考进电力系统之前,他对相关的电力知识和操作技术是零基础,典型的“小白”。
进入电力系统后,他参加了两年的电力培训。培训合格后,2004年成为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一名普通输电线路运检工。
“当时巡线全靠两条腿走路,背着工具,一天要走十几公里,好多地方都没有路,深一脚,浅一脚,还要爬塔上杆。一出去就是一天,回来浑身都累散了。”李宁讲起当年的工作情况,说了一句顺口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送电的。”
李宁说,当兵这两年,培养出他不服输的个性和爱学习的精神。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李宁也在各种技能比武、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2014年10月,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2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能竞赛中,李宁和队友勇夺个人冠军、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
“所有参赛选手中,我是年龄最大的,理论、实操成绩也不突出,心里真没底。于是,我每天天不亮就到训练场,一天进行十几次的爬塔练习,一个月的时间里,体重骤减20多斤。”李宁感慨地说。正是有着这样不服输的个性,最终,他凭借扎实理论、过硬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一举夺魁。
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荣誉展室的创新作品。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干这行,不光有技术,还得爱琢磨”
“充电”后的李宁在工作中如虎添翼。2012年,他受命负责制定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输电运检专业工作标准及管理办法。李宁带领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分工协作、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5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和24个管理办法的制定。通过新装备的研制和应用,他首创的“分裂导线卡线器及利用卡线器更换间隔棒的方法”等多项技术推动了作业方法的创新,填补了电力行业相关作业的技术空白。
“爱琢磨,干活动脑子。”这是同事们对李宁的一致评价。2016年,李宁创新工作室成立,“创新之花”在此蓬勃盛开。2017年,“均压环安装专用工具”项目获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职工创新三等奖;2018年,“带电更换耐张绝缘子串W销工具”项目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自参加工作以来,李宁主持、参与各种技术革新累计为企业节省费用1800余万元。
“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实实在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让工作更安全,更高效。”李宁说。
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第一架无人机“劳动者一号”。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创新让我们更专业”
“这是我们自己‘手搓’出来的第一架无人机。”李宁指着展览室里的“劳动者一号”说。
说起“劳动者一号”的诞生,李宁说,这也是逼出来的,“当时就是无论是带电作业还是巡线消缺,都需要先往十几米高的输电线上抛传递绳。当时我们觉得抛绳子太费劲,当时刚开始提出无人机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是琢磨用无人机。”
就这样,当时他们就东拼西凑,弄出了个无人机,取名“劳动者一号”。实际上就是一个无人机带了一个抛投装置。“哎,一看,这能代替我们解决一些工作了。”李宁说。
随着输电运检技术不断升级,设备不断更新,输电人也意识到了创新需要与时俱进。2017年,他们将创新的重点放在无人机、互联网等多项先进技术的运用上。
“过去巡检,需要我们爬上每一座基塔,用眼睛查看线路情况。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用望远镜,从不同角度对塔上的不同构件进行观察。”李宁说,即便是这样,经常有很多地方观察不到或者看不清楚。
现在,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望远镜等逐渐被无人机和激光测距仪所取代,巡检的方式大不相同了。
“以前,一条100基杆塔40公里的线路,我们需要安排4名员工,一天时间才能完成巡视。现在,我们在监控中心坐在电脑前,1个人用不到1个小时,就能完成一轮快速轮巡。”李宁介绍,在无人机助力下,杆塔上的每个位置、每个构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谈及现在的创新和以前创新的不同,李宁非常有感触。
“以前的创新,大都围绕着工具类,板子、钳子,这类纯机械类的创新。但现在的创新是智能、AI,这些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创新,需要学的知识更多了。”
采访结束前,记者问了李宁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输电运检中心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力?
“我们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有师带徒的传统,手把手带徒弟,毫无保留地传授工作经验和‘秘籍绝招’。在这种氛围下,大家扎根一线,以技术为能,创新让我们更专业。”李宁说。
在这里,看“聪明”工厂里的匠魂
“以港为家,用创新点亮生产之路”
李笠:构筑智算基石 赋能数字未来
吴灏:功夫是这样练成的
李新会:钢铁丛林中走出的“高炉神医”
张龙柱:钢铁创新路上的“燃灯者”
王艳春:扎根基层 “螺丝钉”可以成为“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