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重庆大学的一则通报像颗深水炸弹,把学术圈那层“拼爹”潜规则炸得人尽皆知。大四女生刘某乔顶着14篇SCI论文的光环,本该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结果被扒出论文全是副院长老爸“亲手投喂”,国家奖学金秒变学术遮羞布。这事儿最魔幻的还不是老爸带女儿发论文,而是网友那句灵魂吐槽:“但凡读过好点的大学,都知道本科发14篇SCI相当于牛顿转世。”


说真的,现在高校里谁没听过几个“学术二代”的传说?导师带着自家孩子挂名论文早不是秘密,但像刘家这样明目张胆搞“学术批发”的,还是让人开了眼。有网友翻出刘某乔的简历:5篇SCI一区,9篇二区,3项国家专利,配着“微瑞杯”全国一等奖的头衔,活脱脱是科研新星的标准模板。可这些成果全靠老爸刘副院长“安排”参与研究,连实验室小白都知道,洗烧杯和调仪器参数可不算“参与研究”。


这事儿最讽刺的,是重庆大学处理通报里那句“举一反三”。网友们集体笑喷:“上次博物馆赝品事件也是举一反三,结果呢?”确实,从博物馆藏品造假到学术成果注水,这所985高校总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但这次处理速度倒是创了纪录,免职、撤奖、党内警告三件套,比某些高校拖了半年的“调查中”利索多了。不过吃瓜群众心里门儿清,要不是舆论压力太大,这出“学术父女档”说不定真能蒙混过关。


往深了想,这事儿暴露的何止是学术不端?分明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bug。当SCI数量直接兑换奖学金、保研资格,当专利证书变成升学简历的装饰品,科研早就异化成了一场“军备竞赛”。有网友比喻得妙:“14篇SCI就像斗地主连续14把王炸,现实里博士生为1篇SCI熬白头的比比皆是。”更可怕的是,这种“拼爹式科研”正在摧毁寒门学子的上升通道。就像评论区的网友说的:“以前说寒门难出贵子,现在连实验室门都摸不着。”


不过把锅全甩给刘副院长也不公平。翻翻评论区,多少人在说“这种事儿太多了”?从高校到中小学,从科创比赛到保研加分,但凡有点资源的地方,总能看到“全家总动员”的戏码。有网友调侃:“老公发化学论文带老婆,现在连孩子都安排上了,这哪是学术圈,分明是家族企业。”更有人直指要害:“协和4+4项目、昆明小学生科创比赛,哪个不是特权特供的暗门?”


重庆大学这次能快速处理,说到底还是形势所逼,舆论倒逼的结果。就像那位网友说的:“不曝光就没事,一曝光就杀鸡儆猴。”可问题是,总不能每次都靠网友当“学术纪委”吧?要我说,与其搞那些“举一反三”的表面功夫,不如学学国际经验。德国早就推行学术不端终身追责制,美国高校对论文署名卡得比高考改卷还严。咱们倒好,处理学术腐败像打地鼠,这个摁下去了,那个又冒出来。

说到底,破除“学术拼爹”得靠两记重拳。第一拳砸向评价体系,别再把SCI数量当KPI,多看看研究有没有真创新;第二拳砸向监管机制,建立导师-学生-院校三方诚信档案,让每个署名都经得起溯源。当然,最根本的还得扭转“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就像网友说的:“老父亲想让孩子少走弯路,结果把孩子推进了坑里。”当家长们不再把论文专利当成升学筹码,或许我们的学术圈才能真正回归“求真”的本心。


现在刘某乔被撤了奖学金,她爸丢了副院长职位,这场闹剧看似收场,但评论区那句“冰山一角”却让人脊背发凉。从协和到重大,从博士到本科,学术不端的幽灵始终在暗处游荡。要我说,与其每年毕业季搞那些反学术不端宣誓,不如先查查有多少“学术二代”正顶着父母的光环招摇过市。毕竟,当SCI论文变成“父爱礼物”,伤的不仅是学术尊严,更是无数寒门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他了。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