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地已经推出各种惠民举措,其中对于车友来说,摩托车考证的费用下降,无疑是一个亮点。以贵州为例,摩托车驾照考试费用降至210元,但报考人数仍未显著增长,难道政策没有出效果吗?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驾考的显性费用虽然下降,但是隐性成本高
虽然考试规费降低,但实际总支出仍存在较高门槛。以杭州为例,考试费用仅占整体成本的15%-30%,培训费(600-2000元)、体检费(50-300元)、补考费(单次100元)等构成主要支出。
部分地区比如广西,推出的“送考下乡”服务虽将费用压缩至150元,但仅限于考试环节,培训仍需额外付费。此外,农村居民需承担往返县城的交通、食宿成本,还有误工费等,综合成本可达1000元以上。
二、城市禁摩政策还没有解除
全国近200个城市实施禁摩或限摩措施,直接压缩摩托车使用场景。杭州自2017年起禁止主城区摩托车通行,仅允许本地牌照在指定时间和路线行驶,且停止新增登记。
这种政策导致摩托车主要通行于四大主城区以外的地区,但农村居民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出行半径,购车需求有限,它们更喜欢便宜且舒适的二轮电动车。
三、考试难度升级
电子化考试改革显著提升了考试标准。广东阳江启用智能化考场后,科目二、三通过率降至60%,考生需在桩考、坡道起步等项目中达到毫米级精度。
学员需投入15-20小时训练,时间成本较高。尽管“送考下乡”简化了流程(如纸质理论考试、一天拿证),但很多人对电子化考试的适应性不足,部分老年人因操作困难放弃报考。
四、偏远地区摩托车无证驾驶是常态
电动车保有量达4.25亿辆,但政策执行存在区域差异。电动轻便摩托车(最高时速≤50km/h)需F证,普通电动摩托车需E证,但实际管理中未强制要求驾照。
这种政策模糊性导致大量用户选择“灰色地带”:既享受电动车的便捷,又规避考证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电动摩托车事故中无证驾驶占比达73%,反映出监管与需求的矛盾。
五、替代摩托车的出行方式太多了
电动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普及重构了短途出行生态。削弱了摩托车的经济性优势。摩托车代步属性基本弱化。
木瓜认为:
综上,摩托车驾照报考遇冷是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更多的人参与到摩托车驾考中来,先取消禁摩政策,然后是加强路面摩托车违法的治理,形成一个有序的摩旅环境,那么,未来考证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各位,你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也恳请大家转发+点个小红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