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 ‍


小梁州·秋

词作者: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

满目秋光。

枯荷叶底鹭鸶藏。

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幺〕雷峰塔畔登高望,

见钱塘一派长江。

湖水清,江潮漾,

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赏析

贯云石(公元1286年—1324年),元朝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本名小云石海涯,元初大将阿里海涯之孙。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姓,名云石,号酸斋。早年袭父职,担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让官于弟,北上从姚燧学文。元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居杭州一带。贯云石擅曲,与卢挚、冯子振、张可久等多有交游。其散曲现存七八十首,内容多为闺情、逸兴、咏物、写景,有疏旷俊逸之风。与甜斋徐再思齐名,今人任讷辑二人散曲为一编,称为《酸甜乐府》。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一生对睡莲情有独钟。他常常静坐池塘边,揣摩睡莲的情态,细心并耐心地捕捉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照、不同心境下睡莲所呈现的风貌。他通过光影的瞬间捕捉,完成系列组画《睡莲》。杭州之于贯云石,就像睡莲之于莫奈,在隐居杭州期间,他“无日不游西湖”,写下“桃红柳绿映池塘”的欢快之春,写下“一钩新月,十里芰荷香”的幽幽之夏,写下“金风荡,飘动桂枝香”的浩荡之秋,也写下“银河片片洒长空”的凛冽之冬,这就是《小梁州》春夏秋冬四曲。《小梁州·秋》是其中的一首。

西湖那亭亭而立的荷花,还有岸边“黄花堆积”的秋菊,在水声光影的映照中首先映入眼帘。花儿如此灿烂,却反衬出秋光满目,饱含着无限的寂静与苍凉之感。渐渐枯萎的荷叶下,有白色的鹭鸶潜藏,静悄悄地等待着鱼群出没,期盼着“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当此际,金风一荡,吹折了枯荷,也送来了“三秋桂子”的清香。前曲从秋花的绚烂写到秋叶的萧瑟,又从秋叶的衰飒写到秋香的清嘉,加上蓄势待发的鹭鸶和静静流淌的香气,起伏跌宕中透出西湖之秋的宁静与恬淡。

“么篇”,又称“腰篇”,大体相当于前曲的后篇,有“同始调”与“换头”之别。《小梁州·秋》的“么篇”就是换头,开始的一、二句与前曲不同。贯云石巧用换头之句,用叙事手法过渡到自己登高,并将前曲西湖的静谧换至钱塘江的浩荡,所谓“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巨大的引潮之力促成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然而,贯云石以一句“湖水清,江潮漾”,尤其是“漾”字,将潮水的汹涌轻轻放下,状似无意,却以西湖之清澈“安抚”了潮水的奔腾,或许也安慰了作者心底那已然远去的远大抱负与激情。隐居的贯云石当然忘不了曾经的功业,偶尔的怀想与感慨往往导致情难自抑,但这都将在西湖的美景中得到安顿与抚慰。最后,他远眺天边,凝视着一弯斜月悄然升空,北来的秋雁三两成行,飞向遥远的南方。画面重新回归到澄澈与沉静,一如贯云石的内心,归于平淡真醇与自适安宁。

与歌舞升平的众多西湖诗词不同,贯云石的《小梁州》摹写杭州西湖四时之景,清新淡雅,爽利流畅。尤其这首秋景《小梁州》的笔法起伏跌宕,委曲婉转,静中蕴动,色香俱全,难怪明朝姜南在《瓠里子笔谈》赞其为“犹为此善于彼”之作了。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晏积瑄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元曲诵读与赏析”活动,是继“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两岸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流传千年的经典元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意义。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