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巴彦毛都苏木上演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水产盛宴”——首批2万余尾海鲈鱼正式“入驻”内陆盐碱水域。这场大胆创新的尝试,为这片草原牧区打开了“以水富民”的全新局面,也标志着科左后旗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在巴彦毛都苏木水产养殖实验水域,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在水产专家的指导下,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安装围网,随着水花翻涌,2万余尾海鲈鱼苗投入到了水中,科左后旗也正式开启了“盐碱水养海鲜”的科技实验。

“这次是从东营市引种到我们内蒙2万尾花鲈,规格大约是8公分左右。今年是试验阶段,看看它的成活率、饵料供应、生长情况怎么样。如果顺利,我们后续可能还要大规模的引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海深说。

据悉,本次实验水域面积共计2600余亩,除海鲈鱼外,实验团队还计划5月下旬投放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苗20万—30万尾,系统研究耐盐碱品种在科左后旗盐碱水域中的生长和适应性。


“因为现在后旗的水面增加的比较多,据介绍,500多亩的泡子就有100多个,可能有20~30万亩的水面儿。这些水面儿大部分有些是闲置的,我们通过前期调研,这个地方碱度比较高,也有一些盐度,就选择一些耐盐碱的品种,初步就选海鲈鱼、南北白对虾、脊尾白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毛玉泽说。

据了解,该实验是由中国石油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推动的一个组团式定点帮扶项目,实验若取得成功,能将闲置盐碱水面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为我国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提供“科左后旗方案”。

“下一步,我们的计划是紧盯实验的各个环节,认真做好养殖的各个程序,做好数据的采集和各个环节的观测,还有样本的采集,从而对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实验如果获得成功,明年有望就可以大规模的推广和进行商业化的运作。”科左后旗人民政府副旗长陶正梁说。

来源 │科左后旗融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