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西海域
大嶝海域
漫步鹭岛,碧海蓝天共一色。厦门美丽海湾建设,再迎里程碑时刻——5月9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和13个美丽海湾名单,厦门市大嶝海域、西海域荣膺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至此,继厦门东南部海域、同安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后,厦门市4个美丽海湾均获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这也标志着,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美丽海湾,且所有海湾均为优秀案例。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美丽海湾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也是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具体行动。
“一直以来,厦门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美丽海湾建设工作,不断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城海相融,构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吕嘉扬表示。
“下一步,西海域、大嶝海域还将申报国家级第四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争创国家级全域美丽海湾。”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称。
光荣榜
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第二批12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厦门东南部海域入选并荣登榜首。
2024年1月,同安湾获评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2024年2月,厦门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进海湾治理一体化 共享人海和谐——厦门市思明区加快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入选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选: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篇》,并被生态环境部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亮点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2024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将厦门列为全国7个全域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
2025年1月,同安湾获评国家级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美丽海湾点击
东南部海域
俯瞰东南部海域,清澈海水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细软沙滩绵延不绝,城市巧妙地融入其中……如今的东南部海域,已蝶变为国家级亲海宜居型美丽海湾。污水“两高指挥部”的成立,污水处理“三个一百”的实施,让思明区成为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区。常态化的陆海统筹治理,更是恒久守护着这片海域的清澈透明。
观音山、鼓浪屿东岸等沙滩,经过保护与修复,已焕然一新。总面积逾65万平方米的沙滩,成市民游客亲海好去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让厦门成为为数不多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溪头下“中国最浪漫婚纱村”、“黄金海岸线”环岛路等亲海区域的打造,使得特色滨海旅游和影视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国际马拉松、海峡两岸春节焰火晚会等赛事活动的常态化举办,让这片海域焕发无限生机。
同安湾
近年来,厦门以“沙滩修复+重构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为同安湾披上了新华服,将其建成国家级亲海宜居型美丽海湾。环东浪漫线等地,83.2万平方米的沙滩如同金色绸带。下潭尾湿地公园110.5公顷的红树林湿地,绿意盎然……
同安湾以“军营、白交祠村-东西溪-同安湾”为试点,系统推进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城区、美丽园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厦门创新融合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和投融资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逐绿前行颜质双升
生态韧性海湾 大嶝海域这样建
这里水清滩净,2024年春夏季近岸海域水质排名位居全省第一;这里鱼鸥翔集,白海豚出现次数为全市观测点之最,红鹬、黑翅长脚鹬等数十种鸟类在此歇脚觅食;这里人海和谐,同翔高新城翔安片区、火炬(翔安)产业园区、航空新城等发展平台在这里集聚;这是两岸融合热土,福建省首个以“对台”为主题的两岸融合小镇建成发展……多年来,大嶝海域逐绿前行,致力于生态性海湾建设。
一直以来,翔安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坚定贯彻执行先保护、后开发,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韧性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为构建生态韧性海岸带,促进海湾型城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秘诀1
系统化提升水系韧性 水清滩净展新颜
“每个海湾有不同的禀赋,修复生态必须因地制宜。”翔安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增强大嶝海域水系韧性,翔安区建立“流域-河口-海湾”污染防治联防联动机制,从山顶到海洋统筹推动“四水”联治,系统推进污水“三环”共治、河海排口整治、海域养殖清退、海漂垃圾治理系列工作,重塑亲海空间体系和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提高海湾生态环境承载力。
值得一提的是,治理还被插上“智慧翅膀”——翔安区创新应用“智慧环保+高德工作地图”系统,实现海洋环境保护、海漂垃圾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监管,该做法入选全国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
成效是最好的说明,2024年,大嶝海域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点位比例保持100%。2024年以来,该海域海漂垃圾盖度0.18‰,无垃圾带,真正实现水清滩净。
秘诀2
多举措增强生态韧性 鱼鸥翔集美如画
大嶝海域面积100.16平方公里,岸线长度26.3公里。在大嶝海域,厦门治理者匠心独运,打造出了省级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创新实施的“微水分治-污水共治-中水返治-弃水促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让水系生态韧性倍增。岸滩修复、湿地重构、生态放流,一系列系统工程助力提升这片海域的环境承载力。
多年来,翔安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实施“岸滩修复+湿地重构+生态放流”系统工程。
去年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在翔安欧厝,30万尾黑鲷、50万尾黄鳍鲷被放流大海。在大嶝这片海域,已连续21年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放流赤点石斑鱼、文昌鱼和中华鲎等十余个品种,有力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和发展。厦门、金门连续十年在这里开展两岸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建立共同养护厦金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机制的同时,增进两岸情谊。
近年来,为严格保护大嶝海域自然岸线,翔安区扎实修复小嶝岛南侧月亮湾、北侧海豚湾沙滩,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将废弃盐场改造成阳塘公园,漫步其中随处可见奔腾的海浪,鱼鸥翔集优美如画。
秘诀3
高标准建设韧性海湾 绿色发展添动能
毫无疑问,绿色低碳理念和生态保护要求,成为贯穿大嶝海域建设全过程的“主旋律”。近年来,翔安区以生态韧性海湾建设,为城区产业转型升级、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翔安区在该海域规划建设翔安南部片区启动区和全省唯一海洋高新区;打造亚太一流的现代化国际交通枢纽、航空产业中心,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航空新城;培育壮大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海洋信息产业与智慧海洋、海洋文旅等新经济……使其成为厦门高质量韧性发展的新动能。
美丽海湾建设,既要“输血”,也要“造血”。依托两岸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翔安区用心打造“红、蓝、绿”三色主题旅游线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最新数据统计,2024年,翔安区共接待游客653.64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39.38亿元,美丽海湾价值日益凸显。
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绿色产业型海湾 西海域这样造
清澈海水中,白海豚悠然游弋。红树林随风轻摆,与潮声轻轻合奏。郁郁葱葱的岛屿与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交相辉映,编织成一幅迷人的海湾风光画卷……
从昔日的污染防治,到解决资源利用冲突,再到区域生态修复,这片海域实现了省级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的生动蜕变。这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综合整治,西海域因此成为国家蓝色海湾整治的璀璨明珠。同时,厦门市还构建了跨行政区域的“大厦门湾海洋环保合作机制”,携手流域上下游,共筑生态保护屏障,让清澈的水源滋养这片海湾。在这里,港口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集装箱码头荣获“亚太绿色港口”称号。
一直以来,厦门牢记嘱托,不断践行、丰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全面实施西海域综合整治,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形成以港兴城、以港带产、以城促港的“港、产、城”相融共生的良性发展格局,打造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
亮点1
陆海统筹 “水清滩净”焕发生机
厦门西海域面积67.2平方公里,岸线长度67.6公里,曾承载着纳污、工业、航运、旅游等多重功能。然而,由于地处九龙江下游河口区,水动力条件不佳,加之早期无序的开发活动,严重制约了生态型海湾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进。
如何破解难题?厦门吹响了西海域综合整治的号角——多年来,厦门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全力守护“水清滩净”的生态底色。“通过海域养殖清退、海堤开口、全域正本清源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完成入海排放口整治,西海域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海沧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西海域三个国控点位均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湾水质优良点位比例100%,海漂垃圾盖度降至0.05‰,西海域焕发新生机。
亮点2
系统修复 生态乐园持续上新
在守护“水清滩净”的同时,西海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也被摆在突出位置。比如,马銮湾片区、海沧湾和鳌冠湾开展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湿地重构、红树植物种植等措施紧跟而上,成功唤醒了“海上森林”的勃勃生机,为野生鱼虾幼苗库、候鸟及海洋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场所。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的建立,更是为无数珍稀物种营造一个个生态乐园。在这片蔚蓝大海中,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在60头至80头。自2011年以来,厦门已成功救护了瓶鼻海豚、海龟、中国鲎等珍稀海洋物种20余只,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的厦门西海域,集纳污、工业、航运、旅游、自然保护区等多功能于一体。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面积最大的海沧港区,以及象屿综合保税区均位于西海域内。湾内为珍稀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的核心保护区。
亮点3
港城相融 绿色港口提质增效
生态变好了,这片蓝海也翻开了发展新篇——厦门市全面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6个码头获“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称号,全市集装箱码头实现“亚太绿色港口”称号全覆盖,绿色港口建设达到亚洲一流水平。
与此同时,厦门市优化调整东渡港区功能布局,形成集货运、邮轮、文创、商务、休闲、购物等产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港区。2024年,邮轮母港实现营收4.99亿元,母港邮轮接待艘次和人数位列全国第三。
一系列绿色“桂冠”接踵而来:2023年,海沧台商投资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典型案例获生态环境部推广,海润码头荣膺首批四星级“中国智慧港口”称号,厦门港高品质邮轮码头及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提升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14个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所有这些共同奏响绿色发展和谐乐章。(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林静婕 陈智勇 王莉兰 吴思泓 王朝阳 郑瑜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