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长的传统观念中,“懂事”似乎是评判孩子好坏的重要标准,家长们常常以孩子听话、懂得体谅大人、不惹麻烦为傲,甚至会要求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去迎合他人的期望。然而,心理学家研究会惊呆众人,过度追求孩子“懂事”,可能正在悄然毁掉孩子的未来。



【懂事】其实是学会察言观色的第一步

“懂事”的孩子往往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和表扬,他们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当其他小朋友在尽情玩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懂事”的孩子却可能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而选择默默忍受。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明明很想玩某个玩具,却因为看到其他小朋友也想要,就主动放弃,即便心里委屈,也只是默默流泪。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失去表达自我的勇气和能力,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长大以后,这会成为一种习惯,里面的危害可想而知。



【懂事】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懂事”的孩子会习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忽视自己的感受,害怕拒绝别人,担心会因此失去他人的喜爱。正是因为如此,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孩子很容易陷入被动,成为被人忽视和利用的对象。他们不敢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即便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也会硬着头皮去帮助别人,最后却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感激。



【懂事】会限制孩子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当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总是被要求符合大人的标准和期望时,他们就会逐渐失去探索未知、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因为他们害怕犯错,害怕得不到大人的认可。而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正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一个只会听从别人安排、不敢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作为家长,应该不希望孩子成为一名会察言观色、讨好他人以及古板木讷的人,那到底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呢?

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哪怕与大人的想法不同,也要耐心倾听,给予理解和支持。例如,孩子想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颜色,家长不要以“不好看”“不合适”为由强行干涉,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是被重视的。



懂得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无论是开心、难过还是生气,这都是人的正常情绪,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表达出来的。当孩子哭泣时,不要说“别哭了,要懂事”,而是抱抱孩子,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哭出来会好受一些,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释放情绪,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一些小事上自己做决定,例如选择周末去哪里玩、晚餐吃什么。通过这些日常的锻炼,孩子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成长为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家长们,不要让“懂事”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真正的懂事,应当是建立在自我尊重以及理解他人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自然表现。家长们要放下对“懂事”的过度追求,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且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并勇敢的去追求梦想,这才能拥有一个充满可能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