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的一番表态,引爆了欧美关系的又一轮外交地震。她公开宣布:在欧美之间没有达成具体且实质性贸易谈判框架之前,她“不会前往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句“不会见”,把特朗普摆出的“单边交易桌”掀了个底朝天。



冯德莱恩不是第一次与特朗普政府发生分歧,但这一次,她摆明了态度:没有协议,就没有访问;没有诚意,就没有对话。可以说,这是对特朗普赤裸裸贸易霸凌政策的一记正面回击,更是对“美欧同盟”这一政治幻象的冷酷拆解。表面看,这是一次外交拒绝;但实质上,它暴露了欧美贸易关系正在深度裂解的现实。

近年来,尤其是特朗普回归白宫后,所谓“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早已名存实亡。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欧盟发动了多轮关税战,肆意挥舞贸易制裁大棒。从钢铁、铝材到汽车、农产品,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直接将欧盟视作竞争对手而非战略盟友。如今,美国对欧盟商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已高达20%以上,涉及钢铁、汽车、航空器、电子产品等关键产业。

而特朗普对此毫不掩饰。他曾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欧洲比中国还狡猾,他们靠出口剥削我们。”这种粗暴且带有情绪化的对外经济政策,让欧盟在近两年里彻底认清:靠近特朗普,就是靠近风险。



冯德莱恩的“拒绝访问”,正是基于这种清醒判断。她明确表示,如果访问白宫,就必须有“具体可谈的一揽子协议”。这不是推诿,而是对特朗普政府惯用“先见面后设陷”的谈判套路的防备。她担心的是,一旦在没有成果前提下进入白宫,“见面照张相”,换来的可能是“特朗普式推文羞辱”和一纸对欧盟更加苛刻的新一轮关税清单。

事实上,欧盟早就被特朗普视作“击破对象”。不同于与中国打持久战,美国对欧的策略一向是“分而治之”。从英国脱欧开始,特朗普政府就在煽动欧洲内部矛盾:拉意大利、哄波兰、压德国、敲法国,企图将欧盟内部拆解为可以单独谈判、各个击破的小市场。

而冯德莱恩的做法,显然意图重塑欧盟整体谈判话语权。她选择了强硬拒访,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明确信号:欧盟不会再“逐个被迫应对”,而要以整体身份对美国政府设定谈判门槛。这不仅是策略性的主动出击,更是对特朗普贸易威胁的一种制度性对抗。

从更深层来看,这场“访与不访”的外交分歧,实则是美欧经济政策矛盾的集中爆发。欧盟正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与产业自主战略,出台《欧洲绿色协议》《芯片法案》《净零产业法》,努力减少对美依赖。而特朗普则要求欧洲“开放市场”,为美国天然气、农产品、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绿色通道。美国希望欧盟在其地缘政治博弈中站队,却又不愿给予贸易让利。这种既要当盟友,又要当剥削者的心态,注定无法长久维系。



更重要的是,欧洲内部民意也正在发生微妙转向。近年来,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多次爆发针对美国政策的抗议活动,反对美国对欧盟高科技产品加税、对欧洲企业实施次级制裁,甚至抗议美国天然气价格“掠夺式上涨”。冯德莱恩此次“拒访风波”,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欧洲国内压力的回应,欧盟民众已经厌倦“当美国的经济附庸”。

而美国方面则显得愈发孤立。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高压手段逼迫冯德莱恩赴美,结果反而促使欧盟进一步强化“自主谈判权”。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冯德莱恩此举打破了欧美首脑“即便无协议也见面”的惯例,使得美国在外交操作中陷入了尴尬的被动境地。

就在冯德莱恩明确拒绝赴美的同一周,特朗普还在其“真相社交”账号上高调放话要对欧洲进口电动车征收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这种“边威胁边邀约”的双面操作,不仅无法打动欧盟,反而加速欧美之间的“制度脱钩”。可以预见,短期内欧美高层将陷入一轮“外交真空期”。而冯德莱恩拒访的影响,远不止一次会议推迟这么简单。这是一个信号:欧洲不再为美国的政治表演做配角,也不再为特朗普的“经济讹诈”买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