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机凌晨来犯,解放军军机立马升空,与其对峙近50分钟,最终美军机落魄逃跑。
事后中方将这段对峙视频公布了出来,台退将栗正杰点评道:后面应该是歼16追了它40分钟。
那么,美军为何要在深夜玩火?我国公布视频又有何用意?
南海的5月初,夜幕如厚重的帷幕笼罩着西沙群岛。
当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时,美军战机借着夜色掩护,关闭应答机,采用超低空飞行的方式,如幽灵般向永兴岛附近空域逼近,妄图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实施军事侦察行动。
然而,美军的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
南部战区的雷达系统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对周边空域进行着全方位、无死角的扫描。
在美军战机距离永兴岛还有一定距离时,雷达屏幕上便出现了异常的光点。
值班人员迅速对目标进行分析和定位,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很快确定这是未经通报、来意不明的空中目标。
接到异常情况报告后,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在最短时间内,一架歼-16战机进入临战状态,飞行员徐忠昌快速登机,准备升空迎敌。
当歼-16抵达目标区域时,美军战机的挑衅行为便开始显现。
这架疑似F/A-18E/F或F-35的战机,凭借自身优异的机动性能,不断做出翻滚、急转等一系列高难度规避动作,试图摆脱歼-16的追踪。
然而,歼-16同样拥有出色的机动性能和操控性,飞行员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紧紧咬住目标,与美军战机展开周旋。
在持续的追逐过程中,歼-16采取贴身拦截战术,逐渐逼近美军战机。
当距离缩短到一定程度时,歼-16通过调整飞行姿态,将机腹下挂载的导弹清晰地展示在美军战机飞行员眼前,以此向对方发出明确的警告信号。
但美军战机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加大了机动力度,试图寻找机会突破防线。
面对美军的顽固抵抗,中方歼-16果断开启火控雷达。
火控雷达的启动,意味着战机已经进入攻击准备状态,只要一声令下,便可对目标发动致命打击。
同时,歼-16通过国际通用的无线电频率,向美军战机发出双语警告信号,明确要求对方立即离开中国领空,否则将采取进一步措施。
在火控雷达的锁定和警告信号的双重威慑下,美军战机的态度终于发生转变,开始由主动挑衅转为逃窜状态。
双方在空中展开了长达50分钟的缠斗,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军战机意识到继续僵持下去不仅无法达成目的,还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最终,在中方歼-16的持续压迫下,美军战机被迫调头撤离。
而歼-16并未放松警惕,始终保持着警戒状态,全程监视着美军战机,直至其彻底离开威胁区,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那么,美军此次突袭的目的是什么?而我国将此次对峙的视频公开,其目的又是什么?
当我们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长期以来,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存在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此次美军战机逼近西沙永兴岛,正是其展示军事存在感的直接体现。
并且美菲军演临近,美军此举可能是想为军事演习壮大声势,通过军事威慑向盟友传递“支持”信号,稳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
此外,美军试图收集解放军的反应数据。
通过观察中方应对策略、战机性能和指挥体系的反应,为后续军事决策提供情报支撑,持续保持军事优势。
而中方选择公开对峙视频,同样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画面中歼-16战机飞行员面对挑衅时的冷静操作,直观展示了中国军队飞行员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
战机挂载的先进武器装备、精准的拦截动作,无不向外界传递出中国军事实力稳步增长的信号。
这不仅是对国内民众的信心提振,更是对美方军事威慑的有力回击。
在中美关税战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公开对峙视频无异于向美方发出明确警告:
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绝不退让,任何试图通过军事施压获取谈判筹码的行径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而这场发生在西沙空域长达50分钟博弈,不仅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也成为军事领域热议的焦点。
台湾退役将领粟正杰对此次事件的解读,撕开了对峙背后更具象的实力对比。
粟正杰指出,美军在对峙前期凭借先发制人的挑衅姿态,试图以高难度规避动作掌握主动权,然而这一优势仅维持了10分钟。
随着歼-16战机完成态势感知与战术部署,局势迅速扭转,后续40分钟里,美军战机已经陷入被动防御。
无论是机动空间还是战术选择都被中方完全压制,甚至面临着“有来无回”的现实风险。
这种专业视角的剖析,将对峙中双方的攻防转换清晰呈现,让外界得以窥见中美空中力量的真实较量。
美军决策层的思维或许仍停留在中国早些年落后时期的军事水平,低估了我国在这二十余年间的跨越式发展。
从战机性能迭代到指挥体系升级,从飞行员训练体系革新到实战化演练常态化,解放军早已构建起完整且先进的现代化军事防御体系。
如今面对美方的军事试探,中国军队展现出一贯的应对态势——不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
此次歼-16战机从紧急升空到精准拦截,从火控锁定到全程驱离,每个环节都彰显出中方具备完整的防卫能力。
中国军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守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如磐石,捍卫和平的力量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