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南亚次大陆的夜空见证了一场可载入史册的空中对决。巴基斯坦空军歼-10E发射PL-15E远程空空导弹,击落了印度空军“阵风”战斗机。

然而事态的最新发展,又带来了更新的戏剧性内容:巴方公布了截获的印方空中指挥的无线通话录音,“阵风”被击落时竟然使用明语喊话。



“阵风”被击落,即使在西方媒体也成为了轰动性事件。据各方信息证实,被击落的“阵风”编号为BS-001,是印度从法国引进的第一架该型战机。法国达索公司官网在出口产品列表中,迅速将这架飞机的状态更新为“销户”,进一步印证了战果的可信度。

不仅如此,“阵风”被击落的细节也有很大信息量。据残骸照片分析,该机坠毁于印度巴廷达空军基地西北20公里处,该基地距离印巴边境仅约80公里,驻扎着印度空军第17中队,该中队装备有最新型“阵风”战机。也就是说,“阵风”是在自家门口被击落的。



根据这些信息,交战过程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阵风”在完成对巴境内目标打击后的返航途中遭遇拦截;另一种则认为其刚起飞就被巴方战机发现并锁定。笔者从战术合理性分析,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具可能性。巴方预警机发现目标,然后指挥歼-10CE发射PL-15E导弹,再加上导弹通过中继制导飞行100公里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窗口第二种说法的完成条件比较苛刻。

但是无论哪种情况,“阵风”从被发现、锁定到击落的全过程,都显示出明显的战场单向透明特征:巴方掌握完整战场态势,而印方则处于被动挨打状态。



此前,“阵风”战斗机一直被各方认为性能优于歼-10,例如机动性和航电性能。但是这次战斗,印度的“阵风”DH型完全被巴军的歼-10CE单方面压着打,甚至被击落前都没有反应。因此,“阵风”这次被击落,是一场“不公平的战斗”吗?

这种“不公平”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战场感知,歼-10CE获得了战场单向透明能力,“阵风”却是睁眼瞎;第二是空空导弹性能,PL-15E拥有145公里的射程,“阵风”没有可匹敌的武器,“米卡”射程只有80公里,射程150公里的“流星”还没到货,“阵风”即使想还手也无能为力。



但是对战斗影响最大的,还是战场感知能力,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印度的空中预警机去哪儿了?

此前很多人认为,印度预警机在这次战斗中缺席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巴方截获的无线电通讯,实际上证实印度预警机确实参战了,而且充当了5月7日凌晨空战的空中指挥平台。但是,印度预警机在此战中的表现之差,却令人震惊。



从巴方披露的印军无线通话记录显示,印方预警机的指挥员竟使用明语呼叫“哥斯拉3号”(被击落“阵风”的呼号),并发出“成员消失无法定位”的慌乱呼叫。这种几十年前“靠喊话指挥空战”的方式,居然出现在21世纪信息化战争上,凸显了印度空军作战体系的严重落后。

从装备水平来看,印度空军现有6架预警机,数量还少于巴基斯坦的9架。其中,只有三架以色列改装的“费尔康”预警机(探测距离大约360公里)勉强堪当大任,另外三架印度自行改造的“平衡木”预警机,探测距离只有200公里,根本无法部署到一线。



即使是“费尔康”预警机,也存在严重问题。该机虽然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但基于伊尔-76平台的技术架构已显陈旧。更关键的是,以色列研制的“费尔康”系统与法国“阵风”存在数据链兼容性问题,几乎无法实现战场信息的实时共享,只能依赖无线语音通信的原始指挥方式。

相比之下,巴方装备ZDK-03预警机与歼-10CE能够通过数据链进行信息实时共享,还可以通过“双向数据链”对PL-15E导弹进行中继制导,形成探测、跟踪到打击的完整杀伤链。因此,尽管“阵风”在某些方面可能优于歼-10CE,但是面对这种作战体系层次的巨大差距,“阵风”的这点优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个角度来看,“阵风”单方面被歼-10CE毒打,其实一点都不冤枉。现代空战早已从单纯的武器对抗,升级为体系的对抗。印度虽然花费88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却忽视了配套作战体系的建设,空中预警、数据链、导弹以及指挥水平等全面处于劣势,“阵风”性能再好也无法扭转这个局面。

预警机指挥还要靠“喊”,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阵风”单方面挨打的结局。所谓的“公平对决”,在现代战争中其实是很少出现的,对于某些国家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奢侈品。(作者:陶慕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