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7日凌晨对巴基斯坦境内发起军事行动袭击,但不料遭到巴方激烈反击,有多架战机被击毁。
8日莫迪第二轮军事行动开始,印度声称已经“取得优势”。
各方都认为印巴会偃旗息鼓的时候,印度突然对巴基斯坦开始第三轮打击,海军正式下场。
巴方会如何应对印度的大胆行动?冲突又是否会扩大?
5月7日当天的袭击行动中,印度不宣而战进攻巴基斯坦,以为能轻松达成目标。
却未料到巴基斯坦早已做好充分防御准备,导致多架印度战机被巴基斯坦防空系统锁定并击落。
这次行动暴露了印度指挥体系很大的短板:作战计划不够周全,缺乏对各种可能情况的预案。
根据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此次袭击印度战机的行动路线、攻击方式等可能早已被巴基斯坦掌握,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第一轮袭击失败之后,美国媒体总结了印度失利的原因。
巴基斯坦的武器装备虽整体数量和先进程度可能不及印度,但在关键装备上,巴基斯坦的PL15E导弹射程碾压印度装备的法国产空空导弹。
巴军从中国引进的歼-10C战机、红旗-9防空导弹等,形成了有效的作战体系。
接着在8日印度又对巴基斯坦发起第二轮攻势,印度宣称“取得大胜”。
据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声明,印度无人机自5月8日凌晨起持续侵入巴基斯坦境内。
一架无人机在旁遮普省击中军事目标,造成至少4名军人受伤。
在信德省米亚诺地区,无人机袭击致使1名平民死亡、1名平民受伤。
这次印度是以“巴基斯坦率先进攻”为借口。
他们吃到了首轮失利的教训,这次行动中似乎没有使用战机,而是用“批量”无人机的方式进攻,并称“完全摧毁了巴基斯坦拉合尔的防空系统”。
根据第二轮战果总结来看,巴基斯坦虽成功拦截部分印度无人机(截至9日,巴方宣称击落77架 ),证明其反无人机手段有作用。
但印度的无人机“饱和攻势”暴露出巴基斯坦防空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他们的防空反无人机武器严重缺乏。
印度使用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以及“苍鹭”察打一体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的威力不容小觑。
而且作为一个经济体量不小的国家,印度有能力批量购买无人机当做“消耗品”,未来猜测会用这种手段主要打击巴基斯坦。
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印度又发起了第三轮武装进攻行动。
9日俄媒报道,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表示,印度海军在“报复行动”框架内正对巴基斯坦的多个目标发动打击,借口仍然是“巴基斯坦先动手”。
目前各方情况不明,但自从4月下旬印度海军出动包括“维克兰特”号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逼近巴基斯坦海岸,展示了其海上作战力量投送能力。
不过这次印度海军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目标是“雷声大,雨点小”,当下巴方还没有发布巨大损失信号,可能意味着印度的行动规模有限。
所以此次行动可视为印度对巴基斯坦沿海防御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
旨在了解巴基斯坦在海上方向的防御部署、防空反导能力以及应对海上威胁的反应速度等关键信息。
也就是说如果巴基斯坦反应缓慢,或者海上防御力不够的话,印度有可能在这个方向展开突破,对巴基斯坦“复仇”。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印度大规模从海上进攻的话,巴基斯坦也有多种看家武器。
其一是巴基斯坦进口中国的CM-302(鹰击12外贸版)超音速反舰导弹,对海上目标威胁非常大。
该导弹末端打击速度最高可达3马赫,最大射程达290公里,具备先进的雷达导引头,对水面舰艇的命中概率非常高。
而且巴基斯坦有饱和打击印度航母的能力。
海军装备的4艘054AP导弹护卫舰,每艘可搭载4枚CM-302反舰导弹,一次齐射便能发射16枚。
当前印度尚且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该武器对航母等大型舰艇威胁巨大。
其二是巴基斯坦拥有CM-400AKG超音速反舰导弹,已经在2012年装备巴基斯坦空军。
射程可达240公里,具有发射后自动化索敌、突防性能好、毁伤能力强等优势。
巴基斯坦可利用枭龙战机,采取掠海超低空飞行的方式接近目标发动攻击,对于印度而言也是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御方法。
其三是巴基斯坦的潜艇力量也不容小视,因为印度的反潜能力确实不强。
当前巴基斯坦正式进入战斗序列的阿戈斯塔70型、90型潜艇拥有半个多世纪的使用训练经验。
其搭载的长效动力系统使得它们能够在水下长时间潜伏而不需频繁上浮充电,从而提高了隐蔽性和作战效果。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的“汉果”号潜艇就击沉了印度海军的“库克里”护卫舰,创下二战后潜艇首次击沉军舰的记录。
所以如果印度贸然行动,巴基斯坦的潜艇力量也是非常具有威胁性的“利器”。
考虑到这些原因,外媒普遍认为印度海军最多发起象征性的发射导弹,目前尚且不敢对巴基斯坦进行大举进攻。
毕竟空军损失多架战机还能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但如果印度的海军军舰被击沉,尤其是“独苗”维克兰特号航母被巴基斯坦导弹击沉的话,他们就没有办法再遮掩了。
此外,巴基斯坦外长早些时候也表示他们已经采取“克制”手段,当时有能力而不打下来更多的印军战机。
所以巴基斯坦的态度也是严防局势升级,如果印度不贸然行动,巴方大概也不会对印度军舰进行“主动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