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诸位是否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而来,国家全力发展经济。在这宏大背景下,我军科研人员却默默承受了诸多委屈。彼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仅这一句话,便足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军工科研人员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昨日,我偶然间了解到歼 - 10战斗机研制背后的艰辛历程,不禁心生敬意。在那个年代,我国航空工业面临技术和经费的双重短缺困境。成飞在研制歼 - 10时,资金捉襟见肘,竟不得不依靠生产洗衣机来筹集部分研发资金,只为求得一线生机,留住那些宝贵的人才。他们毅然腾出半数厂房,几台洗衣机模具在车间一隅静静伫立。几位平日里与气动模型打交道的师傅,此刻却要分心钻研如何让脱水桶运转平稳,不再剧烈摇晃。
总工程师薛炽寿每日骑着那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穿梭于试验场与厂区之间。寒冬腊月,狂风呼啸,吹得他脸颊通红。他双手插兜,脖子缩在衣领里,清脆的车铃声一响,地勤的士兵们便知:“薛工来啦!”薛工生性寡言,却行动敏捷。试飞任务结束后,他匆匆吃上一碗面,便又回到桌前,对着图纸奋战至深夜。图纸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数据与修改意见,页脚处偶尔还能看到女儿用彩笔绘制的稚嫩花朵,这些承载着生活与梦想的图纸,被他小心翼翼地带在身边,须臾不离。
总设计师宋文骢同样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下班后,他会在厂区附近支起一个简易的面摊,几张破旧的凳子,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便是他的“战场”。他边熟练煮面边翻看图纸,锅边搁铅笔随时记录灵感,客多时妻子会来帮忙。曾有研究生认出他,站摊前良久后轻声说“您也尝尝自己煮的面吧”。如今回忆这些或带笑意,但当时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工资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有时只拿“白条”记欠薪。不少年轻人扛不住压力离开,老一辈成飞人却坚定留下,以坚守执着守护心中对飞机的热爱。
有网友说,就是这帮人,穿着"破背心",造出"争气机",这就是中国军工人最硬核的浪漫!
总设计师宋文骢曾坚定表示要拥有卓越性能的飞机。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机首飞,试飞员雷强首飞前紧握宋文骢的手,坚毅承诺若飞机不空中爆炸且能操控,定拼尽全力让其安全降落,不枉团队十几年心血。首飞指令下达,歼-10如离弦之箭冲向蓝天,最终圆满成功。雷强走下飞机激动落泪,喊出一句:"宋总,这才叫真正的飞机啊!"据原歼-10项目研制现场总指挥罗荣怀回忆,研制团队有个特殊“夜总会”,因成员为攻克技术难题、推进进度,每晚常开会至深夜12点。宋文骢作为核心领导和总设计师,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与大家并肩,诠释着中国军工人的责任担当。
当下,中国军队的装备发展日新月异,歼 - 20、歼 - 35已然成为空中利刃,就连六代机歼 - 36、歼 - 50都已翱翔天际,还有如“鸣镝”这般充满科幻色彩的战机惊艳亮相,再加上“南天门计划”带来的无限遐想,牢牢吸引着广大军迷的目光。在这样的背景下,歼 - 10在不少中国军迷眼中,仿佛成了“昨日黄花”,渐渐“失了宠”。
在珠海航展上,歼 - 10被安置在展馆一隅。有网友生动描述:这架战机,航展期间没有机会一展身手、冲上云霄,直播镜头里更是难寻其踪迹,就那么静静地被丢在角落,身上盖着一块破旧的塑料布,无人问津,也鲜有人驻足打卡、拍照留念······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架在中国军迷心中已然“老态龙钟”的歼 - 10,放到世界舞台上,却能大放异彩、所向披靡!
如今,买歼-10的巴基斯坦定是乐不可支,此前三次印巴战争皆败,还丢了东巴基斯坦,现凭中国“宝剑”让印度受挫,其领导人与军方自然欣喜。准备购买的埃及也将信心大增,可应对以色列。最悔的当属伊朗,若有几十架歼-10,何惧美以威胁。最心动的或是沙特等中东富国,采购团或不久将至。
忆前辈吃苦,看今朝中国军工扬眉。坦率讲,此次印巴战争或让中国军工人欣喜,且近日中国股市强劲,军工股大涨。此战还将为中国带来诸多,值得期待!
不过,对于中国军工人而言,印度这“助攻”能力可真是杠杠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印度简直是不遗余力地配合巴基斯坦,给中国军工狠狠“带了一波货”。就在昨天早上,巴基斯坦击落的无人机数量还只是25架,可到了晚上,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77架。这里得强调一下,印度被击落的这些无人机可不是乌克兰那种廉价小无人机,而是单价高达1000万甚至2000万美元一架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既能执行侦察任务,又能化身“自杀式刺客”发起致命攻击。
印度从以色列购入的这批无人机,倘若真被投入到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对抗中,除却那屈指可数的几个军事强国,面对其余国家,其在战场上的优势堪称碾压级别。只需瞧瞧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东乱局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便不难明白这一点。然而,印度将这些无人机视作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可当它们遭遇装备了中国先进武器的巴基斯坦军队时,却仿佛成了稚童手中的玩具,在实战中显得脆弱不堪,毫无招架之力。
究竟是何方"神器"让巴基斯坦在交锋中如此游刃有余,甚至让印度吃了大亏?在中国军事爱好者的眼中,这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装备运用罢了。
原来,印度计划动用无人机对巴基斯坦实施精准打击,目标直指拉合尔军事基地、拉瓦尔品第陆军总部及卡拉奇港等战略要地。这背后,既有挽回前期战事失利颜面的考量,也暗含着印度军方急于证明自身实力的心理。然而,印度方面祭出的"大杀器"——从以色列引进的"苍鹭TP"改进型无人机(单价高达2000万美元)与"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单价1000万美元),却成了这场冲突中最昂贵的"烟花"。
据估算,仅无人机一项,印度就可能损失了价值近10亿美元的装备。若再算上此前折损的5至6架战机(战机损失亦超10亿美元),印度这场"烧钱大战"的装备损失已突破20亿美元大关。如此高昂的代价,让印度军方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在往无底洞里砸钱啊!
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在应对相关防空任务时展现高效且稳定的作战能力,除了装备红旗 - 16FE导弹和LY - 80导弹外,在反无人机作战领域,一款来自中国的“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寂静狩猎者”这一名称,形象地描绘出该系统作战时的隐蔽性与突然性——它如同静默的猎手,悄然潜伏于暗处,一旦敌方目标进入攻击范围,便能以雷霆之势给予致命一击。在实战中,当“寂静狩猎者”执行反无人机任务时,会发射出一道明亮的蓝光精准照射目标无人机。在激光的持续照射下,无人机内部的关键部件会迅速受损,进而失去飞行能力,最终从空中坠落。
“寂静狩猎者”是全球首款实战部署的激光防空装备,6秒内可锁定目标并发射30到100千瓦光束,800米外能烧穿5层钢板。激光武器成本低,单次发射不足1美元,巴基斯坦若用其对抗印度,堪称1美元换千万美元,费效比惊人。此前巴基斯坦难拦截的无人机,如今可低成本拦截。不过实现拦截需中国配套雷达等装备,消耗主要是电费,可忽略不计。但巴基斯坦因财政困难,军费少,所装备武器在中国军迷眼中属“低端破烂”,可这些“破烂”竟能破解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机。
俄乌战争、中东冲突、缅甸内战凸显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近3年战争甚至让世界产生有无人机技术和产能就能称霸的错觉。但中国为巴基斯坦装备的“低端”装备表明,无人机在中国作战体系面前难有作为。同时,这也说明现代化战争是体系对抗而非装备比拼。如印度预警机来自以色列和俄罗斯,与法国战机不兼容,实战性能远逊中国。
近期印巴冲突的经济成本引发国际关注。据估算,印度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的投入已达数十亿美元量级,而巴基斯坦的军事支出可能仅为印方的十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这种悬殊的军费对比,折射出双方战略能力的不对称性。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军工技术在此次冲突中展现的显著优势,正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深度思考。
回顾三十年前海湾战争引发的军事革命,当前中巴军事技术合作所展现的示范效应,或将重塑南亚次大陆的军事平衡。中国军工产业历经数十年技术积累,已形成涵盖陆海空天电全领域的装备体系,其性价比优势在国际军贸市场日益凸显。有分析认为,随着中巴联合研发成果的持续输出,中国军工装备有望在特定领域形成突破性市场进展。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印度在军事采购中的"多头下注"策略,客观上为中国军工装备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窗口。这种地缘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既印证了装备体系化发展的战略价值,也彰显了技术自主创新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未来国际军贸市场或将见证中国军工从"技术追赶"向"标准制定"的战略转型,这无疑是对坚持自主创新道路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