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熙君

当初夏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雾,红云金顶若隐若现的轮廓犹如佛国剪影,在黔东群山之巅勾勒出惊心动魄的壮美。梵净山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灵山,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深厚的佛教文化,成为每一个向往净土的旅人心中的圣地。



朝圣之路:东线寻幽记

晨光熹微中,我们从江口县东门启程。蜿蜒的盘山公路在密林中穿行,车窗外的植被随着海拔攀升悄然变幻。当缆车穿越云雾的刹那,恍若进入时空隧道——原始森林的藤蔓纠缠着亿万年时光,珙桐树的鸽子花在晨风中振翅欲飞,黔金丝猴的啼声在山谷间回荡出生命的韵律。



行至森林步道尽头,蘑菇石的倩影蓦然入目。这座见证沧海桑田的奇石,以摇摇欲坠的姿态凝固了时光。三亿年地质运动造就的层积岩纹理清晰可辨,正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言:“梵净山的地质构造,就是一部打开的史前典籍。”此刻方知,古人将邻近的万卷书崖与之并称,实乃造化神工。



净心之境:云顶佛国游

攀登红云金顶的险途,堪称一场灵魂洗礼。铁链嵌入绝壁,石阶蜿蜒入云,每一步都是考验虔诚的修行。行至“观音洞”,但见佛殿悬空而立,天然石龛中供奉的观音像慈目低垂。当地向导讲述的传说令人动容:明朝九皇妃在此修行成圣,岩壁上的水珠至今仍被视作观音净瓶的甘露。



凌越天桥的瞬间,晨雾倏然散开。东侧释迦殿与西侧弥勒殿隔峡相望,恰似佛法的过去与未来在此交汇。立于2336米峰顶环顾,云海翻涌如万马奔腾,佛光隐现处似有梵音缭绕。此情此景,令人顿悟明万历敕赐碑所言“天下众名岳之宗”的真谛。



秘境探奇:西线觅古踪

午后转道西线,拜谒护国寺的旅程更添禅意。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千年古刹,飞檐斗拱间沉淀着历史沉香。大雄宝殿内,严寅亮手书“大雄宝殿”金匾辉映长明灯,楹联“梵刹庄严即此是人间净土,慈云广被从来称佛教名山”道尽古寺玄机。住持明慧法师轻叩木鱼,诵经声与松涛合鸣,恍若重现《七律·登梵净山顶岭韵四首》描绘的“钟鸣空谷应,香散晓云收”之境。



行至万米睡佛观景台,夕阳为绵延山脊镀上金边。三尊佛首轮廓分明,弥勒大佛的慈祥笑颜横亘天际。当地山民说,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此间常见七彩祥云环绕佛首,此刻方信徐闿《梵净山记》“山即佛身,佛即山形”之语非虚。



千年文脉:灵山藏典籍

在承恩寺遗址,抚摸明代石墙的斑驳纹路,仿佛触碰到历史的心跳。残存的门额“敕赐承恩土寺”字迹遒劲,让人遥想当年香火鼎盛之景。藏书阁遗址出土的贝叶经残片,印证着梵净山作为西南佛教中心的历史地位。史载明清时期,这里曾有《洪武南藏》等佛教典籍万余卷,引得高僧大德云集论道。



万卷书崖的奇观更是一部地质天书。层层叠叠的页岩在夕照下泛着青铜色光泽,恰似典籍陈列于天地书橱。清代诗人田榕“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的惊叹穿越时空,与当代科考队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共同讲述着14亿年的沧海传奇。



暮色四合时,站在老金顶月镜岩前。传说中能照见前世今生的神秘石板,此刻映出满天星斗。山风徐来,林涛阵阵,明代李太后礼佛时铸造的青铜钟声隐隐传来。这一刻终于懂得,为何历代文人将梵净山视作“黔中文脉之源”——在这里,每一块岩石都在诉说永恒,每一片云雾都在演绎禅意。



归途中回望圣山,红云金顶已隐入暮霭。这座矗立在武陵山脉的灵山,不仅以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震撼世人,更以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将地质传奇、佛教文化、历史记忆熔铸成一部立体的文明典籍。正如山门楹联所书:“梵宇琳宫现净土,净心明性见真如”,在这片梵天净土,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