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

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化浪潮中,教育资源与人口流动的时空错配正成为新考题。杭州市临平区以创新之笔破题:面对人口流动带来的学位“潮汐”波动,这里不仅通过动态调控让教育资源“活”起来,更以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打破城乡壁垒,用全链条保障机制温暖新市民子女。

从九年一贯制学校到完全中学的改建转型,从200公里外的名师工作站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5分的数学试卷,一组组生动的教育实践正在重塑着临平的教育生态。这座创新之城正通过重构教育生产关系,在资源腾挪间书写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富答卷。

动态调控,学位“潮汐”让资源“活起来”

走进临平育英学校建设项目,机器轰鸣,新建宿舍楼正拔地而起,这是一座原本不存在的工程。

“最初规划,这里是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不需要盖宿舍。为了补齐高中学位缺口,我们采取‘潮汐式’学位供给模式,动态做了调整,把这所学校改建成完全中学。”临平区教育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正在改建中的完全中学,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形态重塑,更折射出临平教育治理从静态规划向动态调控的范式跃迁。


余高育英学校建设效果图。临平区教育局供图

近年来,随着学位资源与学龄人口适配难题日益凸显,临平区提前预判,区域内学位缺口正从小学向初高中轮动,预计2029年前后将迎来初一新生入学高峰。面对人口流动与入学压力,临平区创新“潮汐式”学位供给模式,弹性调整学校布局,为破解人口流动与教育资源错配难题提供了创新样本。

临平区教育局基建保障科教师纪文军表示,临平区启动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通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扩招一批等举措,破解“高需求”和“弱供给”之间的矛盾。据统计,近三年,临平区已投用学校项目60个,新增学位近5.3万个。其中,新增投用义务段学校30所,投用及规划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

“潮汐式”学位供给模式,不仅着眼于当前,更布局于未来,在有效缓解学位紧张问题的同时,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让教育资源真正“活起来”。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持续变化,临平区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城乡教育“一盘棋”,资源流动“零距离”

近年来,临平区教育局心系教育优质均衡,利用“跨区结对”“临里共建”等方式谱写教育“共富曲”,努力实现教育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临平的教育共富实践跨越山海。相隔200余公里,临平区余杭高级中学(临平中学)与衢州龙游中学结成帮扶对子,设立“余高名师工作站”,通过教师示范课、学生研学等方式深化合作。两校学生互访研学,共同参与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以“双向奔赴”拉近城乡教育距离。

临平第一小学与泰顺县筱村镇翁山中心小学结对成立跨地区教共体,共享共富成果。得益于教共体学校间资源共享优势,翁山中心小学的老师能跟临平的名优教师进行一对一学习,当地的学生也多次到访临平,与临平第一小学的学生共上一堂课,参观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何思敬纪念馆等。

“我在杭州临平不仅长了见识,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以后我还想再来这里。”翁山中心小学学生小杨说。这种跨行政区域的教育共同体,构建了一个基于教育要素自由流动的“教育生态圈”,通过师资、课程、文化等要素的跨域重组,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在临平区域内,临平区教育局以“临”里共建为核心理念,成立“临”里共建教育联盟暨区域内教共体,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教共体网络,形成了融合型、共建型、跨地区教共体。这一创新治理模式在实质上重构了教育生产关系,破解了优质资源稀释的集团化办学困境。

育才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映荷小学、临平第一小学、塘栖第三小学等学校组成教共体,采取“1所核心校+若干成员校”组建方式,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推动各成员校共生共长。


临平区开展“临”里共建教共体课程研讨活动。临平区教育局供图

临平区教育局基础教育二科负责人滕晓芳介绍,围绕教育共富这一目标,临平区先后出台《临平区义务教育段学校“临”里共建联盟暨区域内教共体建设实施办法》《杭州市临平区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推动多校组合、抱团发展,打破体制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和发展互促,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在师资力量方面,临平区构建全链式名优教师晋阶通道,推进新教师三年培育“星计划”,中青年教师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成熟期教师“名师领航计划”,阶梯式培养各阶段老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临平模式”。

徐凯是临平职业高级中学计算机专业的名优教师,也是驻点在塘栖职业高级中学的名师乡村工作室领头人。针对乡村学校的教师培养,他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我们会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还定期举办人工智能专业建设、AI教学应用等主题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我们还会与特级教师工作室加强联动,这有益于老师们‘引进’更多教育教学经验,为自己所用。”徐凯说。据了解,塘栖职业高级中学仅2024年获得市级以上荣誉教师9人次,指导学生获得区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6人次,其中15人获得教育部白名单赛项国家级一等奖。

此外,临平区还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模式组建教育联盟,通过联合研修、名师带徒等方式,破解青年教师教研能力不足的难题。截至2024年底,全区成立80个名师工作室,开展互助活动1000余次,形成“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

“教育礼包”温暖新市民,全链条保障显城市温度

7点40分,永进学校门前涌动着蓬勃朝气。学生们用清脆的“老师,早上好”打破晨雾时,永进学校副校长陈春雨总会驻足观察这些从民办学校转入的孩子们。这个习惯始于2023年9月学校刚成立时——彼时,面对陌生的公办校园,新生们低头快走、怯于问好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学生自信度的提升,更折射出临平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层逻辑。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在“民转公”政策推广前,新临平人子女多就读于民办学校,每年承担着高额教育支出。

为了让随迁子女也能读公办学校、享受优质教育,临平区持续推进“民转公”工作,通过收购、新建等方式,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永进学校便是其中之一,主要接收周边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为其提供公办教育机会,首年招收学生1200名。

“以前,我数学成绩总是在七八十分左右徘徊,到永进读书后,数学成绩基本是95分以上。”五年级学生王若熙对永进学校的感受颇深。她的成绩提升,正是临平区推进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

陈春雨介绍,除了重视孩子学习外,学校还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充实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舞台。

“我们的足球老师是学校从外面请来的专业教练,他不仅教我们踢球技巧,还带着我们参加各种足球比赛,让我们真正爱上了这项运动。”提起学校的足球课,学生们都兴奋不已。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用画笔交流家乡魅力。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据悉,临平区通过建立全链条保障机制,确保随迁子女在教育过渡期间能够享受到稳定、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入学登记、学籍管理到教学安排,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细致入微,让家长们能够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这样的“教育礼包”,不仅让新市民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与包容。

“教育公平既要保基本,更要提质量。”临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临平正在构建“入学有保障、就读有质量、发展有空间”的共富教育体系,预计到2026年,持证新临平人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学率达100%。

临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会有更多新市民子女在临平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