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过近半年,特朗普也走完了他第二个总统任期的前100天。和他第一任期不同,这一次,美国内外局势更紧张,经济市场动荡,民意支持度跌至近80年来美国总统同期最低。尤其是他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依旧强硬,继续打“关税牌”,但效果却大不如前,反而让美国国内外压力剧增。
日前,在“上海论坛2025”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就特朗普这100天的执政表现、中美关系走势接受了媒体采访。我们来看看,一个国际关系学者眼里的特朗普第二任期,到底是个怎样的局。
一、连任百天,特朗普“破多立少”
说起特朗普的这100天,可以用吴心伯的话概括:“乏善可陈”。如果说拆东墙算政绩,那他确实干了不少。特朗普通过裁撤联邦机构、削减政府开支,试图用“瘦身”手段提升政府效率。但这些举措也带来了大量内部动荡和政策真空,令美国政坛和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在外交领域,特朗普继续奉行“美国优先”,在全球搅起阵阵风浪。乌克兰危机持续、加沙战火不断、中东乱局难平。他试图用关税和施压手段来化解经济困境,但全球市场的反弹和国内反对声浪,正让他举步维艰。
二、“对等关税”冲击全球,美债资本频频出逃
特朗普在连任后,依旧把“对等关税”当作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看似简单粗暴,实际后果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股市、美元汇率、美债市场屡屡动荡,资本正逐渐撤离美国。
美国国内多个经济智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纷纷下调美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期,甚至不排除美国步入衰退的可能。这对特朗普而言无疑是巨大压力。
共和党内部也因关税问题出现裂痕。原本团结的党内,如今部分议员因本州企业受损,开始对特朗普政策公开唱反调。甚至马斯克、美国财长贝森特等核心团队成员都直言反对,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破坏美国经济基本盘。
三、“关税牌”快打光,特朗普焦虑下的策略转向
吴心伯指出,特朗普其实已经意识到“关税牌”效果大不如前,但碍于面子与选票,他不能轻易认输。因此,这100天内关税政策频繁调整,一会加征,一会豁免,试图“找台阶下”。
但留给特朗普的牌已不多。吴心伯预判,接下来特朗普可能会从关税转向“金融牌”“科技牌”“安全牌”,利用限制中资企业、封锁高科技出口、炒作台海局势等手段,继续对中国施压。
不过,上一轮关税战已让多国领教了美国经济胁迫的代价,这次中方和其他国家都更有底气和筹码应对,不会再被轻易吓倒。
四、第二任期对华政策:更激进、更单边
吴心伯分析,和第一任期相比,特朗普这次的对华政策更激进、更冒险。第一任期,他主打外交安全议题,关税是点到为止,逐步试探。而第二任期,他一上来就全面开火,关税直接一步到位。
另外,第一任期中美双方还保持元首峰会、高层对话等沟通机制。但这一次,特朗普几乎全面关闭对话通道,改用威胁、施压、讹诈手段逼迫中国让步,导致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
吴心伯直言,特朗普这种做法,不仅野蛮而且短视,不利于中美大国关系的长期稳定。
五、中美关系能否回归正轨,关键在美国态度
尽管局势严峻,吴心伯仍认为,中美之间依然有巨大合作空间,关键在于美国是否愿意接受“大国相处之道”。中方一直主张“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这是维护国际秩序、稳定双边关系的最佳模式。
但特朗普政府显然还没有认清这一点。仍然执着于“美国利益最大化”“零和博弈”“赢家通吃”的旧思路。若不调整心态,中美之间无论经济还是政治关系,都很难真正改善。
吴心伯提醒,美方要将中美关系从狭隘的对抗议程中解放出来,不要总想着扳回一城。国际大国关系讲究的是平衡和利益共享,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游戏。
六、中美经济谈判仍有回旋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5月7日宣布,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5月9日至12日访瑞,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会谈。这是中美经济谈判机制自年初以来首次重启。
虽然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但至少说明双方并未完全关闭对话窗口。只要美国政府能放下过度强硬的姿态,双边关系仍有修复空间。
七、总结:
特朗普连任百天,政绩寥寥,关税政策陷入困局,中美关系持续紧绷。而他内部党派分裂、资本市场动荡,外部外交孤立,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吴心伯认为,中美之间依然有合作空间,只要美方能真正回归“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大国关系才能走出僵局。未来几个月,中美高层会谈是否能为这场僵局破局,值得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