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由中铁十局四公司承建的
杭州之江安澜隧道建成通车
该隧道以300年一遇防潮标准
形成杭州主城区与钱塘新区
跨区通勤“主动脉”
实现“交通提效”与“安澜提质”的
双重升级
江城融合,擘画通途新景
全长40公里的之江路沿钱塘江北岸舒展铺陈,串联杭州主城区、钱江新城与东部产业带,既是承载日均跨区通勤车流超10万辆的“城市横轴”,更是依托临江禀赋打造的滨江景观带,为市民提供观潮漫步、文旅体验的复合空间。
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与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的核心载体,项目突破传统水利工程局限,创新构建“水利+市政+景观”复合体系:地下,1.43公里的隧道(暗埋段占比70%)贯通上城区与钱塘区,破解城东区域交通堵点;地上,3.97公里的海塘提标至300年一遇防潮标准,同步打造滨江绿道、观景平台等文旅设施,实现“防洪屏障”与“城市客厅”的有机统一。
因地施策,破解防护难题
该工程毗邻沿江大道综合管廊、百年古海塘、污水处理主干管等重要构筑物。为避免频繁交通导改对古海塘造成不可逆损伤,项目团队舍弃“分段保通”方案,采取全封闭交改方案,并历经8次优化调整,不仅大幅度缩短了工期,更为隧道主体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保护周边重要构筑物是该工程的重难点。四公司与参建各方密切配合,在施工前利用先进探测和测量技术确定构筑物位置,组织专家开展多轮设计方案论证;施工过程中在构筑物内外科学布设高密度监测点,构建实时监测体系,同时设置临时应急管道,严格把控改造环节。通过动态优化施工技术和方案,最终较原计划提前1个月实现隧道主体贯通。
红色赋能,凝聚攻坚合力
四公司参建项目部携手钱江新城开发集团城东公司成立党建联建共建联合体,在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创新推行“党建+质量”“党建+安全”“党建+进度”三轮驱动机制,累计开展工地晨会、技术会诊、攻坚誓师等联建活动14次。真正做到支部建在工点上,党旗飘在工地上,有效打破协作攻坚壁垒,构建“问题发现-联合研判-快速处置”的工作闭环,实现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面对诸多“卡脖子”难点,党员技术攻坚队扎根一线,带领青年骨干创新突破,编制《粉砂土富水基坑降水新技术》《深基坑开挖对地上建筑物影响的研究》等5项施工新技术工法,成功将基坑位移、沉降、内应力等技术指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节约成本2000万元。
2024年,之江安澜隧道项目完成产值3.8亿元,人均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形成“党建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发展共谋”的工作格局。凭借过硬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成效,项目已荣获杭州市结构优质奖、省市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同步推进“西湖杯”创建工作,全力冲刺“钱江杯”优质工程目标。
站在江畔远眺,往来车辆穿行于之江安澜隧道,上方的滨江绿道已变身城市新宠,成为市民慢跑健身、观赏潮汐的热门打卡地。这条全长40公里的“拥江发展主轴”,正以隧道贯通为新起点,承载着300年一遇的防洪安澜使命,开启城市发展新篇。作为“开路先锋”精神的传承者,中铁十局将继续以匠心筑就精品工程,为杭州绘就“江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时代画卷贡献力量。(中铁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