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短视频:辽宁一名七旬老人从事建筑工作,日薪只有30-50元,老人表示:“吃都吃不饱,接不到活只能挺着,凑合着活吧”。
一旁的工友也替老人说话:“他一个月只有100多元养老金,一年的养老金都没有别人半个月工资多”。
你看,底层老百姓只有为数不多的养老金,都不足以维持生存,一把年纪了还得去打工。
突然让我意识到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我们到底是不是生活在一个能“兜底”的社会?
所谓“兜底”,不是乌托邦式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最起码的责任:当一个普通人哪怕再倒霉,也不能轻易被这个社会抛弃。
说白了,就是再穷,也要吃得上饭、看得起病、有基本的教育、养老和起码的生活保障。
穷人不是问题,没人托才是问题
社会可以有差距,有层次,有竞争,有精英。
但你不能让“底部”塌了。
法国人叫“体面生活”,我们中国人可以叫“兜底”。
为什么要兜底?不是讲情怀,是为了这个社会的稳定与活力。
一个社会如果让普通人觉得“失败一次就完蛋”,那这个社会迟早也会完蛋。
一个人不敢转行、不敢生病、不敢创业、不敢离职,甚至不敢休息,这不是文化保守,这是现实太冷。
你看我们身边的年轻人,很多人本来有兴趣读文科,有天赋搞音乐,有理想创业,可最后还是考公、打工、买房、内耗……
不是他们不热血,而是他们很清楚:失败的代价太高。
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一旦失败了,就是万劫不复。
没兜底,一切风险都变成了赌命。
“不兜底”的代价是整个社会的内卷和焦虑
你会发现,我们很多文化现象、职业选择、教育焦虑,说到底,都是“怕跌倒”的恐惧。
不是不想追梦,是“跌不起”。
比如职业教育。我们喊了很多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现实是,做一名钳工,在德国可能活得体面又受尊重,在我们这,却总觉得低人一等。
这不是工作本身的错,而是社会赋予这份职业的保障和地位不同。
一个兜底的社会,让每一份劳动都有尊严;一个不兜底的社会,连“普通人”都成了稀缺物种。
再说“董小姐”的故事
这个瓜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
那么为什么一个“特权子女”的事件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
不是大家仇富,而是因为大多数人过得太没有安全感。
当人们自己都站不稳时,自然无法心平气和地容纳那些“起点更高”的人。
一个真正兜底的社会,可以接受有人活得更好,但必须保证普通人也能活得起、活得体面。
那样我们才不至于时时都活在愤怒与委屈里。
最后的话:别再把“体面”当成奢侈品
兜底,不是要人人当富豪,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有基本的底气。
当社会能接住那些“失败者”,成功才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普通人也能大胆地活出自己。
体面生活不应该只是精英的福利,它应该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因为,一个连谷底都没有缓冲的社会,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