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走了,认识你们我很开心,我真的活不下去了,所以后会无期!"
5月1日,广西百色一位高中女生李某某,留下这句话之后就消失了,再次找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小女孩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
失踪
五一小长假来临,学校的学生都在憧憬着自己的假期生活,李某却好像并不是很开心,当同学一个个被家长接回家,而她却没人接。
她在学校住了一晚上,准备第二天回家,家人也知道,于是没有多问,早上10点25,李某离开了学校,她穿着黄色短袖和长裤,像是要回家一样。
这期间她还给家人发了信息,之后家人再给她打电话的时候,一直都是关机的状态,家人们还以为手机没电关机了就没有在意。
但是一直到晚上,李某还是没有回家,家人就感觉到了不对劲,赶紧报警,警方赶紧调取了监控,从学校离开之后,李某最后一次出现在了一个加油站的监控下面。
警方和家属抓紧时间在这片区域进行寻找,整整六天却没有丝毫线索,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
一直到5月7日,女孩终于被找到了,但是已经死亡了,尸体在右江流域中发现的,经过法医勘验,确定是溺水死亡,排除刑事案件。
而在收拾女孩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她在本子上写上了这样几句话:“我走了,认识你们我很开心,我真的活不下去了,所以后会无期!”这也证实了女孩是自杀的,那么为何会自杀呢?
女孩自杀原因
悲剧的起点,往往藏在最亲密的关系里,李某的父亲早已不在,如今母亲改嫁,也基本离开了她的生活,这种双重失亲,对任何孩子都是情感基石的动摇。
除了那个告别,女孩还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讲述了为何她撑不下去的原因,遗书里能大致看到她的生活,家人经常争吵,甚至动手,压抑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底色。
研究早就说了,在单亲、重组或缺乏稳定情感支持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心理出问题的风险,比完整家庭的孩子高好几倍。
他们本该得到更多关爱来填补安全感的缺失,可现实呢?往往不是那么回事,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女孩的玩伴“满哥”的溺亡,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为自己拒绝了满哥的邀请,没想到就是那一次满哥溺水死亡了,本来这不是她的错,而她却全部拦在了自己的身上。
她十分的愧疚,从此她的所有密码,都设成了满哥的忌日,而她选择溺水死亡估计也是她对自己的惩罚。
这和心理学上说的“幸存者愧疚”很像:身边人出事,活着的人反倒觉得自己活着都是错,遗书里那句“只是去陪爸爸和满哥了,希望家人不要伤心”,轻描淡写背后,是独自承受了多少年的绝望与自我惩罚。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家庭是第一道防线,那么学校本该是第二道,可在这起事件里,校园的安全网,似乎也没接住这个坠落的生命。
这种事,我们听得还少吗?近年来,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轻生的新闻,隔三差五就冒出来,福建一个十五岁男生,因早恋被父亲当众严厉斥责,不堪受辱选择跳楼,遗书写着“我不配活着”。
还有个品学兼优的县理科尖子生,因遭遇老师侵犯而患上抑郁症,最终也走了绝路,这些让人心碎的案例,和李某某的悲剧一样,都尖锐地戳到了痛处。
在一些地方,教育和监管体系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系统性的忽视,当学校的评价体系过度倾向于学业成绩,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太容易被忽略了。
网上总有人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啊,他们成长的环境更复杂,面临的压力也更多元,但更该问的是,我们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吗?
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是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最后愿逝者安息,在另一个世界不再有无法承受的重,更愿她的离去,能真正敲响警钟,让我们从这场悲剧中汲取教训。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他们的心声,需要被认真聆听。
参考资料
极目新闻2025-05-08《广西百色失联女生遗体找到:符合溺水死亡特征,排除刑事案件》
环球时报2025-05-07《广西百色一女生失联超6天,警方:目前仍在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