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梅川路丹巴路路口,手机突然响起,信息栏弹出大风红色预警,6小时内可能或已经达到平均风力12级以上,该怎么办?

别慌,打开上海今天(5月9日)发布的《基层单元公众版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普陀区试点版)》,可以发现方圆700米内有1个医疗点位、1个二类固定短期应急避难场所、3个三类固定短期应急避难场所、4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及3个大风隐患区域。如此,哪里有危险、哪里能避险自救,一目了然,心便踏实了起来。


《上海市基层单元公众版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梅川路丹巴路路口附近区域。

长久以来,面向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集中于一些特定的灾害场景,比如家中突发火灾如何自救、学校突发地震如何避险,“灵活性”不足,这就造成一些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防灾避险知识,但在陌生的场景下未必适用。这种情况下,前往附近的应急避险场所更为实际。

同时,大部分防灾避险宣传只是罗列了已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地址和联系方式,没有一目了然的展示方式,查询起来比较麻烦。此外,还有“重应急避险场所、轻风险点位”的问题,这可能引发人们在前往应急避险场所过程中,一心求快,却无意中途经高风险区域等问题。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上海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国外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在面向公众的指导提示方面。”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处处长余春新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日本的东京、横滨等城市都有面向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并通过不厌其烦的宣传培训,让相关知识和信息“沁入骨髓”,才能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转化为人们自救的“下意识”,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往防灾避险场所跑。


5月9日,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的孩子们参加避震演练。 陈玺撼摄


5月9日,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的孩子们触碰被旋涡牢牢吸附的乒乓球,了解负压暗流的危险,自主远离不明水体、野外水域。 陈玺撼摄

等灾害发生再翻地图已经来不及了,何况此前连地图都没有。所幸,上海已经开始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经验。

记者注意到,5月9日发布的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有12种,分别是普陀区的大风灾害风险专题图、洪涝灾害风险专题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防灾减灾资源分布图,此外,还有长风新村街道和曹杨新村街道两个街道的专题版本,和白玉一委社区、紫御豪庭社区两个社区的专题版本。


普陀区大风灾害风险专题图。


普陀区洪涝灾害风险专题图。

地图将通过多个渠道公开,线下:纸质版发放、社区公告栏告示,线上:“随申办”APP、微信公众号等。

普陀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尹科强表示,地图正在开发2.0版,目标是更加实用,将来,市民只要输入所在地址,指引系统将自动算出前往附近类型适合的防灾避险场所的最优路线,“传统的导航逻辑是距离最短、用时最少,我们则是加入了独有的风险数据,让路线在兼顾效率的同时,避开风险区域,做到又快又安全”。据悉,地图2.0版最快有望在今年底推出,开发过程中将充分征询市民的意见建议,优先开发和保留市民最需要的实用功能。

不就是一张地图,有什么难的?为何不早点推出?对此,余春新作出解释:“要做出一张经得住考验的地图,必要前提之一是有充足的数据支撑,而在2020年上海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启动之前,这方面是空白,通俗来说,就是在城市安全风险这块,上海没摸清‘家底’。”

最终,上海付出整整四年才摸清“家底”,因为这项工作极其复杂和充满挑战。

来自上海应急管理部门的统计显示,上海第一次自然灾害普查工作先后调查获取了全市涵盖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海洋、森林火灾等6大类25种灾害的致灾要素信息,房屋、交通、水利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危险化学品企业、民用核设施、农业等7大类42小类承灾体的空间位置和灾害属性信息,海洋、水旱、地质和森林火灾等4大类12小类承灾体重点隐患信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基层、家庭等4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信息,1978年以来年度历史灾害调查和一般历史灾害事件调查以及1949年以来19场重大历史灾害事件调查。

在此基础上,上海还自我加压,在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下,大幅增强“摸家底”的颗粒度,将调查的最小网格缩至185.4米乘185.4米。“如果不够细致,那么街镇一级甚至区级的地图都做不出来。”余春新表示,普陀区的试点成功后,将总结经验向全市其他区推广,将来几年,上海各区的《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将陆续出炉。


普陀区综合防灾减灾资源分布图。

原标题:《突发灾害附近哪里能避险?上海发布地图,未来还有导航系统》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