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沐浴吉林市文旅发展的东风,沉寂多年的小白山望祭殿复建徐徐拉开大幕。望祭长白山是清代吉林城的四大官方祭祀之一(其余为三坛、龙潭山神树、松花江江神庙)。史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宁古塔将军常德(清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宁古塔将军才正式改称吉林将军)奏请修建望祭殿获得礼部批准,一个由望祭殿、官厅、祭器楼、牌楼构成的建筑群,在城西门外的温德赫恩山上被建起,用以祭祀长白山山神。
温德赫恩山在吉林城西门外九里,原本无名,因在建起望祭殿之前,望祭长白山神时会竖立祭祀用的牌位板于此,故而在常德将军呈报的奏折中,写道“长白山为发祥福地,神迹显著,请于乌喇之板山望祭处,盖造享殿,以肃祀典,应如所请”(《清实录》),即山名曾被叫作“板山”。由于祭祀时的“牌位板”满语称之为温德赫恩(也被写作“温德亨”或“温德恒”),后来“板山”才被通称为温德赫恩山。
在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中记载:长白山望祭殿……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养祭鹿圈一。可见望祭殿建筑群内还有一个鹿圈。由于《盛京通志》中附有比较精准的建筑分布图画,因此结合山势地形,确定正殿、祭器楼、牌楼的位置并非难事,但鹿圈到底建在何处则语焉不详,让后世难觅其踪。这也成为复建论证中的一个难点。
在吉林地方史料中,清光绪年间的《吉林通志》和民国版《永吉县志》中的“舆地志-坛庙祠宇”里,都没有指明鹿圈的位置、式样、规模,不过民国版《永吉县志-卷十六》里却给出了些许蛛丝马迹:“鹿圈在小白山上,以木为栅。豢鹿百余,以供送京鹿羔、鹿尾者。拜唐阿司之。饲以柞叶。民国废”。此记载言简意赅,指明小白山鹿圈所养之鹿不仅供祭祀,还是贡品鹿的饲养场,有专人管理(拜唐阿为满语,大意为没有品级的办事员)。当然最重要的是明确指出鹿圈在“山上”。
由于民国版《永吉县志》的编撰者大多是接受过旧式语文教育的文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皆有极高素养,既然记载为“山上”而不是“山麓”,足以确定鹿圈与祭器楼等建筑的位置不同——不在山脚下,也不在山坡和平地之间的过渡带,而是在更靠近山顶的某个位置,这里也可能离饲料来源——“柞树”林更近。
小白山虽然不是一座雄伟壮阔的峰峦,但方圆周遭也有很大面积的铺展,鹿圈可能修建在“山上”的哪里呢?考虑到清代的祭祀礼仪已受到汉家文化影响,建筑布局皆应有章法、规矩可循,于是便去既有范例中寻找线索。经查北京故宫中曾饲养过鹿且建有“观鹿台”,其位置就在御花园的西南角。西南角的选址与民间流传的五行八卦之说暗合。
按五行之说,鹿属火。西南方向为八卦的“坤”位,五行属土。依相生相克之说,火生土克金,故而鹿圈修在西南位置,会增益大地——对于清廷的乾坤(天地)有利,也符合清廷祭祀长白山山神的初衷。事实上,吉林城虽地处边地,但从清代开始,营屋建舍、修祠立庙已然极为重视五行八卦。如文庙建在城东南的八卦“巽位”以合文昌星位,坎卦土石建在城北的八卦“坎位”以水克火。由此,笔者斗胆猜测鹿圈应与观鹿台的位置一样,建在正殿(坐西朝东遥望长白山)的西南侧山间某处。
之所以说是“山间”某处,基于流传至今的老照片作证。在清末拍摄的“小长白山鹿圈”影像中,可以明显看出鹿圈并非平坦之地,而是建在一处山坡之上。画面中鹿圈外有许多树木向一侧倾斜,也符合坡地“被子植被”一般不垂直生长的特征(松树另论)。
老照片中还可见鹿圈中有一棵粗壮的大树,大树一边枝繁叶茂,一边枝干稀疏。在东北地区,由于风向等原因,山中树木枝繁叶茂一侧多为西南方向,枝干稀疏一侧多为东北方向。因而结合枝叶疏密度和木栅高低,可判断老照片中鹿圈内的山势应为东北高,西南低。
对比正殿周围现貌,清代望祭殿附建的鹿圈旧址,可进一步确认其建在正殿的西南侧某处光照良好的背风山坳中。当然这一观点是笔者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民间风俗、图像资料等信息推测的大致结果,正确位置还需经专业人员进行踏查勘探才能得出结论。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