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了代号为“翠鸟行动”的军事打击,拉开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序幕。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印度非常担心中国出兵帮助巴基斯坦,为此做了多项准备。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印度决心挑起战争。1947年印巴分治后,英属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现在的孟加拉国,当时属于巴基斯坦,被称为东巴。东西巴基斯坦被印度领土隔开,相距1600公里。这种地理上的隔绝,不仅造成了行政管理的困难,也造成了文化认同的割裂。

据统计,当时东巴基斯坦的人口占整个巴基斯坦总人口的56%,但占据主导地位的西巴基斯坦,将乌尔都语定为官方语言。在经济方面,东巴基斯坦创造的黄麻出口收入占巴基斯坦外汇总额的60%,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仅有25%用于东巴。这些分歧导致东巴的离心力越来越强,让印度看到了分裂巴基斯坦的可能,印度一直在等待机会。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爆发独立运动,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敏锐意识到这是分裂巴基斯坦的绝佳机会,印度决定对巴基斯坦开战。



第二,担心中国出兵。中国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共同的邻国,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后,印度遭遇巨大打击。这场战争,印度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全面溃败,这一惨痛记忆让印度记忆犹新。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迅速升温。1963年,中巴签署《中巴边界协定》,解决了两国的边界争议。这一协定不仅巩固了中巴双边关系,更被视为中巴针对印度的战略协作的信号。此后,中国开始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包括坦克、战斗机等装备。到1971年,中巴关系已发展为涵盖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因此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印度非常担心中国出兵。



第三,军事准备。为了防备中国出兵,印度制定了"双战线应急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西、北三个战区。北部战区司令部专门负责中印边境防御,指挥官萨蒂扬·夏尔马上将回忆录记载:"我们在中印边境部署了大量军队,每个哨所储存了90天作战物资。"为应对可能的装甲突击,印度在提斯浦尔、迪布鲁格尔等战略要地构筑了反坦克壕沟和雷区。空军方面将米格-21中队从西部调往了印度东北地区。除了这些准确的军事准备之外,印度还制定了"雪豹计划",在锡金地区进行假集结,用帆布搭建假坦克阵地,夜间卡车车队频繁调动制造增兵假象。



第四,外交准备。早在1971年3月,印度已经决定对巴基斯坦动手,但一直在准备。1971年8月,印度和苏联签署《苏印友好合作条约》,印度和苏联成为准军事盟友。在外交领域,印度得到了苏联支持。印度得到苏联许诺,印度动手时,苏联会在中苏边境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第五,开战时间确定。喜马拉雅山脉的冰雪屏障成为印度军事决策的关键因素。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中印边界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被积雪封锁,机械化部队通行能力骤降90%。这种自然条件形成的"战略窗口期",成为印度选择开战时间的关键。当时印度陆军参谋长马内克肖向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表示:"我们必须在冬季结束前完成作战,否则喜马拉雅山口的冰雪消融将为中国军队打开通道。"这种担忧源于1962年战争中印军惨败的心理创伤。最终印度高层经过商议,选择在12月对巴基斯坦开战。

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后,我国虽然没有出兵,但中国的威慑仍然奏效,印度将40%的空军力量保留在北方,导致印度未能扩大战果。中国在外交领域和军事援助方面支持巴基斯坦,确保了西巴基斯坦的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