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智”指的是什么?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就是典型的“儿童心智”的人物;

儿女成年之后,丧偶的苏大强住进了二儿子家,在二儿子家里苏大强的诸多行为不像成年人,更像一个“儿童”。



比如对子女有着过度依赖情结,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向子女寻求帮助,自己从不主动解决,其次在生活中有着极强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只在意自己的需求,丝毫不体谅子女的难处

只要苏大强不喜欢的事,任凭儿子媳妇如何劝诫,他都一概不听,不开心就哭闹,甚至以死相逼。

想换房子,就会管儿子要钱,在他眼里二儿子就该无条件满足他的需求,其行为模式就像一个“儿童”一般,自我,任性,依赖性强,情绪化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着成年人的面貌,心理年龄却处在儿童阶段,其行为特点也与儿童类似,这就是“儿童心智”。

与儿童心智的人相处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就像苏大强的儿子事事都要顺着苏大强;

但凡有一点不顺心,苏大强就会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

并且他们往往没有同理心,不会换位思考,是典型的“问题制造者”,有他们在的地方,就会有无数待解决的问题与潜在风险。

因此,我们大部分时候可以尽量远离太过“儿童心智”的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儿童心智呢?

原生家庭与心理固着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在给来访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十分注重“溯源(Trace to the source)”;

即从个体的成年经历出发去探究心理问题的本质成因与解决方式,这说明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心理认知以及行为模式有着奠基作用。

他的学生阿德勒也指出:“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虽然绝对,也有一定的可取性,大部分儿童心智的成年人都有着不幸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固着会导致儿童心智。



心理固着(Psychological fixation)也是弗洛伊德的重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如果前面的阶段因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或者环境的消极影响没有顺利度过时,其心智便会停留在该阶段,这便是心理固着。

儿童阶段未完成的课题带来的心理固着就会导致成年人的儿童心智;

比如原生家庭里的父母会对孩子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与过度教养,表现为会过度干涉孩子的人生选择以及剥夺孩子的主体性



17岁就被中科院录取的神童魏永康的悲剧就是如此;

因为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干涉,魏永康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他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依旧停留在儿童时期,低自理能力给他和身边的人带来消极影响,发展到魏永康最后被学校劝退。

此外,还有诸多原生家庭的不利因素也会对个体的心智成熟带来消极影响;

比如情感剥夺,过度控制,家庭中的频繁冲突等,篇幅有限,不做赘述。

自我保护与退行

退行(Regression)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的一种;

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挫折、焦虑或者应激情景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成年人的适应技巧以及问题解决方式,转而退化到孩童阶段。

比如一个在外受气的员工,回到家后大发脾气,不吃饭,用儿童式的情绪化方式面对压力与焦虑;

拥有儿童心智的人,其心智发育程度与心理韧性(Mental toughness)也十分有限



因此,成年人的儿童心智不仅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失职,也源自于生活负性事件的刺激,这些负性事件会让他们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为了减缓心理失衡,进行自我保护,他们就会尝试逃避现实,放弃成年后习得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模式,下意识地用最本能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相比于心理固着带来的儿童心智的顽固性,自我保护下的儿童心智往往是后天环境的作用,并且是可逆的;

当他们脱离一定的环境与刺激后,其心智也会缓慢恢复到成年人的正常水平



退行是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能达到心理平衡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退行也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与自我完善带来不利影响;

会与此前的正常生活脱节,变得更加难以适应目前的环境,并且长时间的儿童心智也十分不利于自身发展。

其实最好的改变从不是对抗,是与自己的内在小孩,与现实和平相处

试着接纳现实里的痛苦与不如意,用孩童的简单与饱满的希望装点人生,用成年人的内核承担责任,面对生活。

-The End - 作者-观南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