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双堆集烈士陵园里,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正屏息聆听青年团员代表讲述淮海战役的红色故事。当听到“小推车推出胜利”的军民鱼水情时,六年级的张家赫在心愿手册上郑重写下:“要做传递红色基因的小火种”,这样的成长印记,伴随淮北市青少年一路成长。近年来,团淮北市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通过构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引领全市广大少年儿童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健全机制创新育人根基

将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核心内容纳入教育部门和各级中小学党建督导考核“硬指标”的同时,团淮北市委以创新打破育人壁垒,将思政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成长体验。

在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马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基础章”、“特色章”、“星级章”,还有同学们争得的“红领巾奖章”,他笑着说:“我们聚焦成长激励,以荣誉徽章增强孩子们的光荣感和归属感,通过‘两批入队’机制,让他们在争章过程中明白了先锋含义。”

在淮北市第二中学的入团仪式上,九年级徐子仲佩戴团徽时难掩激动:“我们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成长护照’,记录着从队前教育到推优入团的成长足迹,我的积分排行一直在学校前列,现在终于通关入团了!”依托共青团推优入党、少先队推优入团实施细则,淮北市切实落实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制度,构建起透明可视的成长进度条,这些闪耀的徽章,串联起“12345”党团队一体化阶梯链条,贯通了党团队各阶段培养间的阻隔。2024年以来,已有1.02万名青少年完成从“争章少年”到“先锋团员”的身份跨越。


铸魂育人打造协同架构

聚焦“短、精、活、新”,思政课变成一个让同学们积极互动的短视频。2024年,团淮北市委组织开展第一届“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微团课、微队课比赛,将比赛成果与“大思政课”课程设计相结合,经过严格选拔,推出了《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等10余个精品“思政金课”,秉承对广大少先队员讲好“儿童话”思政课,对青少年讲好“青春版”思政课的观念,让作品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高度,也有“贴近生活”的实践温度,达成从知识传递到信仰的激发。


2024年,团淮北市委授牌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淮北市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实践基地”,共同开展大中小思政课课程设计,共建共享思政课教学研究平台,合力挖掘和编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图谱”。共同探讨研究中小学少先队鼓号队建设,依托淮北师范大学“文艺轻骑兵”实践团队结对帮扶试点小学,高质量建设示范性少先队鼓号队9支,在发挥党团队一体育人优势,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独特作用。

“行走的思政课”上,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们来到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2024年,团淮北市委依托双堆集烈士陵园,设立省“少先队名师工作室”红色工作站,辐射带动6所烈士陵园设立少先队红色教育阵地,近4万名学生边逛边学。市少工委负责同志谈到青少年思政教育时说:“团淮北市委以‘红领巾巡讲团’为主体,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等宣讲已经达到230余场次,覆盖少先队员约11.2万人次,当广度和宽度达标时,就要考虑服务青少年成长的深度,我们正在聚力打造本土红色思政研学品牌,让红色教育可感可知,像蒲公英种子般随风播撒。”

知行合一建强实践矩阵

傍晚的博庄社区格外热闹,“红领巾讲堂”里,社区党总支书记作为社区少工委主任邀请抗美援越老战士刘西田老同志,为学生们讲述战争岁月的故事。“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接力模式,已在全市47个社区铺开。

12岁的张恒睿是名经验丰富的红领巾讲解员,他在省级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市级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青年运动史陈列馆等实践场所都参与过活动,记者见到他时,小讲解员正在熟练操作全息投影:“我觉得自己是一名‘时空信使’,在传递百年历史的温度。”

最令孩子们向往的当属淮北市暑期“少年军校”红领巾训练营,在重走长征路环节,小营员们推上独轮车,挑起小扁担,当经历千难万险胜利会师的那一刻,他们欢呼起来,纷纷表示,战争让太多人牺牲了,只有祖国强大起来历史才不会重演。近年来,淮北市共建立3所少年军校,邀请老兵担任特聘教导员,通过战术训练、思维启蒙等六大模块打造沉浸式体验教育,目前,这种大手牵小手模式已培养出2700余名“红色小战士”。



从教室到社区,从书斋到田野,淮北市正在系统化设计构建党团队育人同心圆。正如团淮北市委相关负责同志所说:“我们要让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精神坐标,让每段青春旅程都有先锋引领。”当“强国有我”的誓言响彻校园,当“青春有为”的足迹遍布城乡,一幅党团队接力培养的生动画卷,正在皖北大地徐徐展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