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L.Y
前言
中美贸易战打到今天,美国消费者终于扛不住了。5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飞往瑞士和中国高层见面,出发前他公开泼冷水:“这次会谈可能连协议都签不了。”另一边,中国商务部的回应更直白:“谈不谈得成,得看美国有没有诚意。”
这场会谈为啥连美国自己人都唱衰?背后的真相是,美国超市货架快空了,企业疯狂囤货也顶不住。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GDP三年来首次下滑0.3%,中国对东盟出口一季度暴涨17%,供应链“去美国化”加速。
据美国新闻网报道,还有不到24小时,中方代表团将抵达瑞士访问,此行将重启中美贸易谈判。
在此之前,迟迟没有等到中方电话的特朗普,早已急得团团转,不久前,白宫更是主动示好,对外透露“考虑对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但离谱的是,在中方勉强同意接触后,特朗普又摆起谱了。
谈判前:谁是“求谈”方?
就在这场高层会谈前夕,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显得毫不妥协。他不只断然拒绝了任何降低对华高达145%关税的可能性,更颇具戏剧性地宣称是中方主动“求谈”,同时坚称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毫无损失”。
而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则更为直接,言语之中透着原则:“谈不谈得成,得看美国有没有诚意。”显然,双方在踏入谈判室之前,都试图通过舆论场来最大限度地向对方施压。
关税“回旋镖”:痛击美国
特朗普政府最初挥舞的关税大棒,原本旨在精准打击中国经济。谁曾料到,“回旋镖效应”却首先在美国国内显现。一系列数据描绘的图景不容乐观:美国第一季度GDP出现了三年来的首次下滑,萎缩了0.3%。与此同时,通胀却在抬头。
3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5%,其中服装价格涨了6.8%,家具涨了9.2%,而这类商品超过四成都依赖从中国进口。高昂的关税,最终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身上。
消费者感受最为直接。一双来自中国的运动鞋,原本售价10美元,叠加145%的关税后,价格轻松飙升至24.5美元。沃尔玛出售的自行车售价也从79美元跳到了189美元。
更令人不适的是,美国甚至取消了对价值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直接导致跨境电商的物流成本飙升三至五成,有时就连购买一根手机数据线,都要多掏一笔可观的运费。纽约一家中餐馆老板无奈抱怨,连用于外卖的餐盒成本都翻了一倍多,从每百个12美元涨到了28美元。
美国农民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大豆对华出口曾一度暴跌八成,中西部农业州的农民甚至将他们的卡车开到华盛顿特区进行抗议,场面颇为震撼。而美国超市货架上逐渐显现的空虚,以及企业即便疯狂囤货也难以弥补供给缺口的困境,无疑成了这场贸易摩擦最触手可及的民间注脚。
中国经济:压力下的韧性与变通
与美国国内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济在承压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相当的韧性。
虽然对美出口数据有所回落(例如2023年第一季度下降了13%),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应出现了。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实现了17%的强劲增长,对墨西哥、越南等国的出口表现同样亮眼。
一些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和实践着变通之道。有的选择将部分工厂迁往东南亚国家,生产的产品随后贴上“越南制造”的标签,再以此曲线进入美国市场,巧妙规避高额关税壁垒。浙江一家家具厂的老板坦言,考虑到来自美国的订单利润实在微薄,他们干脆利落地把主要生产线搬到了越南。
谈判桌:美国的单边“清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抛出的“条件清单”,更像是一场单边意愿的强力宣泄,而非基于对等和互利的谈判基础。
这份清单的要求可谓是狮子大开口:不只要求中国在特朗普任期内的四年内累计采购价值高达2万亿美元的美国商品,这意味着年均采购额要超过5000亿美元,且采购范围被刻意限定在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如大豆、牛肉)和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上。
这份清单进一步看,其野心直指中国科技产业的命脉——它意图胁迫海外版(TikTok)被强制出售,还要求限制中国对镓、锗等关键金属的出口。
更令人诧异的是,美方甚至还试图要求中方配合其对第三方国家的制裁,干涉中国内政,乃至要求中国削减自身军费开支,仿佛要将中国的国家安全置于美国的操控之下。
这些条件,在中方看来,无异于是现代版的“新殖民主义”——试图逼迫中国牺牲自身的核心利益,以此换取一张看起来体面的“协议”。中国驻美大使馆对此的回应掷地有声,传达出的信息清晰且坚定:“绝不接受‘说一套做一套’,更不会以牺牲公平正义换协议!”
而路透社报道显示,中方在瑞士会谈中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对等条件:美方必须先取消对约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同时停止对TikTok、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作为交换,中方才愿意恢复采购部分美国农产品,比如大豆和玉米,但坚持价格必须公道,甚至有传闻要求比市场价低15%。
美方的诉求单上,除了那笔天价的采购额,还包括要求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国债,以及承诺“不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
然而,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脚注: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同比增长了24%,而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则减少了37%。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方在能源采购上的自主性和战略考量。
华盛顿的“左右互搏”与谁在偷笑?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也呈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精神分裂”。
前脚商务部长雷蒙多还在多个场合强调要采取措施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技术,后脚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就出现在北京,主动向华为等中国企业推销其最新的酷睿处理器。财政部长贝森特远赴瑞士试图缓和贸易摩擦、消解紧张气氛。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国会却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联邦政府购买中国制造的无人机——要知道,即使是美国消防局在许多救灾场景中大量使用的,正是中国大疆生产的无人机。这种政策与行动之间的矛盾,无疑让外界对美国政策的连贯性和可信度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相较于政府层面的反复博弈,企业界的行动往往显得更为务实,也更能反映真实的商业逻辑。苹果公司已经将其约20%的iPhone产能转移到了印度,即使据说印度工厂的良品率目前仅有中国工厂的一半。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生产出的Model3成本比在美国本土生产低了65%,这让埃隆·马斯克宁愿选择在中国持续扩大产能,也未急于回美国本土建设新的大规模工厂。
有趣的是,这场中美贸易摩擦,也意外地让一些其他国家成了“渔翁得利”者。墨西哥对美出口在第一季度猛增了18%,越南对美出口的电脑配件更是令人瞩目地增长了42%。甚至连马来西亚的芯片封装厂,据说订单都已经排到了2025年以后。
结语
有报道称,瑞士去年仅通过帮助中美企业进行转口贸易,就从中获利高达47亿美元,日内瓦的仓库租金因此上涨了三倍,苏黎世机场的货运包机费用也翻了一番。《新苏黎世报》曾不无调侃地评论道:“中美每打一轮关税战,瑞士银行就得多准备十个保险柜,用来收藏那些企业避税的秘密合同。”
参考信源:特朗普炒作谈判话题连遭中方辟谣,CNN嘉宾在直播中就“该信谁”争吵 2025-04-25 23:20 观察者网
这么急?外媒:日本正努力接触特朗普,希望他“别和中国达成任何协议” 2024-02-02 14:05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