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第一名才值得被看见吗?

前几日,李宁与中国奥委会签约仪式在国家体育总局举行,这场本应彰显品牌体育精神的活动,却因一张合影站位引发轩然大波。

在压轴的大合影环节,东京奥运会一跳成名的全红婵被安排至边缘位置,而近期表现亮眼的陈芋汐则占据C位。



这一安排迅速点燃舆论,“李宁偏心”“全红婵被冷落”等话题登上热搜,甚至引发网友集体退货刚购买的李宁产品。

这场风波之所以持续发酵,根源在于李宁在危机处理中接连踩中三个致命雷区。



唯成绩论:用奖牌刻度丈量运动员价值

全红婵的“C位危机”,说到底还是李宁将商业价值与竞技成绩简单划等号的结果。

2025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女子10米台决赛中,陈芋汐以431.25分成功卫冕,全红婵以409.80分摘银。

尽管两人分差仅21.45分,且全红婵仍以17岁年龄收获个人第四枚世界杯奖牌。

就这一次的失误,李宁就将自己的商业策略却迅速向“现役冠军”倾斜。



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这位其貌不扬的小女孩,用苦练多年的“水花消失术”震惊全世界。

当观众们了解到她贫寒的家境,更是为她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一时间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

全红婵的成长故事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大众心中的励志符号。

这种跨越年龄层的情感共鸣,是任何奖牌榜数字都无法量化的品牌富矿。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李宁并非首次意识到全红婵的长期价值。

2023年签约时,品牌方曾强调“冠军不是唯一考虑因素,更重视运动员的长期影响力”。

但此次事件中,李宁却将这种承诺抛诸脑后。



活动现场,全红婵略显落寞的表情被镜头捕捉后,迅速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引发二次创作热潮。

弹幕最高赞是:“真正的 C 位,该留给那些让我们看见光的人”。



当其他运动品牌不断升级产品质量的时候,李宁的营销团队仍在纠结合影中的C位分配。

商业天平究竟该向哪里倾斜?

是该将运动员的价值视为KPI指标,还是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符号?

这才是李宁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回应迟缓:错失黄金24小时的信任重建

舆论爆发后,李宁的应对堪称公关教科书式反面案例。

从5月6日活动结束到5月8日,仅仅让运动员本人发声,品牌方沉默超过48小时。



起初只是因为一张合照的站位问题,但是在事情发酵最为迅速的12个小时内,李宁并没有直接回应。

不仅错过了控制舆论的最佳时期,还连带着不少直播间被骂到下播。



官方虽然没有正式回应,但是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李宁试图通过删评控评等方式来控制舆论。

这种漠视粉丝情感的“神操作”反而适得其反,更加激怒了不少全红婵的粉丝们。



当网友要求品牌方解释站位逻辑时,也只是强调“对冠军的致敬”,却避而不谈全红婵对于观众们的情感价值。

这种“自说自话”的态度,与2022年“军服设计争议”中高管冯晔“消费者缺乏文化教育”的言论如出一辙。



直到两天之后,全红婵和陈芋汐的抖音号同时发表了一段视频,被网友认为是李宁对这次C位之争的回应。

除了非常官方的文案内容:“一路以来离不开李宁的陪伴”、“相信李宁能带来更多惊喜”。

还有不少网友发现,在视频最后的大合照和两天前发的完全不是同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中,李宁站在最中间,他的身旁分别站着全红婵和陈芋汐。



既然有这样的合照,为什么这个时候才用它来“堵”网友的嘴呢?

品牌方这到底是打算硬着头皮捧冠军呢?还是终于相信了全红婵的人气?

究竟是被舆论的压力征服,还是说这本来就是一种宣传手段,我们不得而知。



破坏体育精神:将姐妹花塑造成流量博弈的棋子

李宁的第三个雷区,是利用全红婵与陈芋汐的关系“蹭流量”。

相比全红婵的“国民女儿”标签,陈芋汐被大家更多讨论的还是跳水技术。

因此在一些直播中还出现了“支持正主抵制对家”的互撕弹幕。



当粉丝为了所谓的“维护偶像”不惜对另外一名运动员展开人身攻击的时候,这不仅违背体育精神,更撕裂了运动员之间的真实情谊。



事实上,全红婵与陈芋汐的合作堪称国际体坛典范。

两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朝夕相处,陈芋汐会照顾受伤的全红婵主动提出修改训练计划,全红婵也多次向陈芋汐表示感激。



尽管在单人项目中竞争激烈,但两人在双人跳中默契十足。

两人在巴黎奥运会后首次合体参加世界杯总决赛,以350.88分的高分强势夺冠,领先第二名近50分。

训练中她们的“双人水花消失术”早已世界闻名,比赛中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同步,展现出多年搭档积累的深厚默契。



然而,这次李宁的失误,却将两人的团队合作意外扭曲。

一起为国争光的队友,却因所谓的“商业价值”,被资本塑造成争夺“C位”的对手。

李宁最不应该忘记的是:无论是全红婵还是陈芋汐,观众喜欢她们从来都不是因为谁获得了金牌,而是因为她们敢于挑战自己的顽强精神。



结语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运动员的商业价值确实需要数据支撑,但更需要温度与深度。

李宁的教训警示我们:运动员不是流量博弈的棋子,而是品牌价值的共建者。

当商业理性碾压公众情感,当流量算计取代价值共鸣,再强大的品牌也会在信任危机中摇摇欲

坠。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澎湃新闻:陈芋汐世界杯总决赛卫冕夺冠,全红婵无缘三大赛“全…
跳水世界杯总决赛:陈芋汐/全红婵获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新华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