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问题研究》
作者:王旭 著
ISBN:978-7-5764-2016-6
定价:39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
作者简介
王旭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所长,重罪检察证据分析基地主任。入选国家级法治人才库,获评北京市司法行政领军型人才。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兼任中国法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副会长、法医临床学专业委员会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能力验证及实验室认可技术评审员、国家级资质认定主任评审员、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9)委员、《中国法医学杂志》等4本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司法部等横向项目10余项,牵头起草行业标准5项,参与起草各类标准/规范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获软著3项。
内容简介
标准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为各国司法界所广泛关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在2009年发布了《加强美国法庭科学之路》,文中指出:美国法庭科学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技术标准问题),呼吁要发展比指南(Guideline)更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庭科学特殊标准。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2年成立了法庭科学委员会(代码ISO/TC 272),开始研制及颁布法庭科学系列国际标准,即ISO 21043。在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对抗制庭审的策略带来了庭审实质化,使得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成为法庭采信科学证据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进标准化国家战略,学界、实务界针对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加深。标准问题正成为全球法庭科学/司法鉴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书旨在对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系统梳理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的定义,介绍国际上、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基本情况;从法律视角下对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予以分类;从司法实务的角度,统计梳理我国司法鉴定标准应用的情况与问题;分析域外法庭科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突出特点;以标准层级理论为框架,借鉴ISO 21043国际法庭科学系列标准,提出我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体系建设的设想。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
自 序
随着法律科技的迅速发展,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活动变得活跃而重要,事实认定科学化使得鉴定意见在法庭上受到重视。人们对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技术充满着期待,期待它能够揭示事实真相,并为侦查、审查起诉、司法审判以及公共法律事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惩戒犯罪、定分止争、公证仲裁等活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障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质量,世界各国均开展了实验室的认证认可、鉴定人员的资格准入以及法庭科学标准与标准化建设。显然,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技术与其他技术一样,需要加强标准与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领域,在经历长期的标准建设后,目前已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术方法标准群,解决了司法实务中的“度量衡”问题。与此同时,标准的问题也渐渐出现,如技术方法落后、交叉重复、基础与管理标准欠缺等,影响了鉴定标准的公信力及权威性。另外,在现阶段,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的突出问题还显示在如何构建与改进我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体系上,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标准并强化对标准实施的监督。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以及《司法鉴定标准化工作指南》的发布实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与标准化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法庭科学/司法鉴定领域的技术进步,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出现,迫切需要技术标准的加持。在这个背景下,本书旨在对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系统梳理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的定义,介绍国际上、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基本情况;从法律视角下对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予以分类;从司法实务的角度,统计梳理我国司法鉴定标准应用的情况与问题;分析域外法庭科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突出特点;以标准层级理论为框架,借鉴ISO 21043国际法庭科学系列标准,提出我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体系建设的设想。本书内容多元,期待能为我国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建设研究者与工作者展现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丰富内涵与现代理念,对中国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本书首次尝试以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常见专业为区分,分别统计各专业现行有效的标准方法,并以案例的方式,展现标准的具体应用模式,期待给予读者较为直观的标准应用场景。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2022-22YJA820022)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课题注重理论梳理与创新,力争厘清概念、展现问题和思路,以使理论界、鉴定实务界和标准制定、修订部门获得切实有效的成果。本人期待,本书能够为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建设提供参考,也能够为我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感谢教育部给予的项目支持。
感谢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的研究平台。
感谢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的全体同仁在司法鉴定领域的耕耘。
感谢我的学生,陈子文、张文强、张洺睿。
感谢我的家人孙红军先生,以及爱女孙佳诺。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内容来源:第四编辑部
编校排版:信息中心
审核签发: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