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与夜晚,当我们拿起牙膏开始清洁口腔时,或许从未想过,这支看似安全无害的日常用品,竟可能暗藏健康隐患。在超市的货架前,琳琅满目的牙膏包装上印着 “清火”“抗敏”“亮白”“修复”“中药” 等诱人字眼,我们往往被这些功能宣传吸引,却很少有人会翻开背面的成分表仔细查看。殊不知,那些看似专业、可靠的描述背后,可能正藏着会刺激黏膜、干扰激素,甚至存在潜在致癌风险的化学成分。
在众多家庭的洗漱台上,“抗菌” 牙膏是常见的存在。标注着 “杀菌、抑菌、抗菌、防蛀” 的牙膏,总给人一种高科技、更健康的感觉。然而,这类牙膏的问题恰恰最为突出。许多 “抗菌” 牙膏中添加了三氯生或三氯卡班,这两种原本用于医疗消毒的成分,被引入日化产品以增强杀菌效果。
与洗手液仅接触皮肤不同,牙膏中的三氯生会通过口腔黏膜直接进入血液。研究表明,三氯生进入人体后会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衡,增加耐药菌比例。尽管美国 FDA 在 2016 年已禁止在抗菌洗手液中使用三氯生,但牙膏却未被同时限制。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牙膏中三氯生浓度较低,长期每日使用也会使体内三氯生含量显著升高。《环境健康展望》杂志的检测数据显示,使用含三氯生产品的居民中,尿液三氯生检出率高达 75%,牙膏使用频繁者比例更高。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动物实验表明,三氯生暴露会改变乳腺组织发育,增加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虽然目前缺乏人类相关证据,但多国已将其列入 “需谨慎使用” 名单。下次看到 “抗菌” 字样,记得先翻翻成分表!
“中药” 二字自带天然、安全的光环,许多人看到牙膏包装上印着 “中药”,便毫不犹豫地放进购物车。但实际上,一些 “中药牙膏” 中的冰片、薄荷脑、丁香酚、蛇床子油等成分,挥发性强、刺激性高。它们虽能带来止痛、清凉、杀菌的即时效果,却会对口腔黏膜造成刺激。对于本身就有牙龈萎缩、口腔溃疡问题的人群,使用这类牙膏反而会加重疼痛。
长期使用含这些成分的牙膏,还可能导致黏膜变薄、局部过敏,甚至诱发慢性炎症。中国口腔医学会指出,部分 “中药牙膏” 未经过系统毒理学测试,仅凭传统经验配方,缺乏科学论证。儿童、孕妇、老年人的口腔黏膜屏障功能较弱,使用此类牙膏更容易出现问题。那些写着 “去火”“清热”“养龈” 的牙膏,未必真的温和,反而可能成为口腔健康的威胁。
“亮白” 几乎成了牙膏营销的必备词汇,不少人选购牙膏时,第一反应就是 “有没有美白的”。然而,这类牙膏成分表上常见的过氧化氢、碳酸钙、硅石、羟基磷灰石等,虽不致癌,但作为研磨剂或化学漂白剂,长期使用会持续磨损牙釉质。牙齿没有再生能力,一旦表面被磨薄,就容易出现敏感、变黄、牙龈后退等问题。
《牙体牙髓病学杂志》的实验研究显示,市面上排名前十的美白牙膏中,有 8 款会对牙釉质表面造成不同程度破坏,连续使用 28 天后,牙齿敏感指数显著上升。此外,部分美白牙膏中添加的蓝色光学粉末,能制造 “刷完即白” 的假象,通过在牙齿表面形成蓝光膜掩盖牙黄,但不改变牙齿本质,长期使用还可能引发牙斑积聚,影响牙周菌群。美白虽好,但如果是以损害牙齿健康为代价,实在得不偿失。
儿童牙膏往往打着 “水果味”“香甜”“低氟” 的旗号,看似安全无害。但家长们需要留意成分表中的糖精钠、阿斯巴甜、山梨醇、甜蜜素等甜味剂。虽然在标准范围内使用这些甜味剂是安全的,但儿童刷牙时容易吞咽,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发育和胰岛素代谢。其中,阿斯巴甜在高温、酸性环境下会分解出甲醇、苯丙氨酸,世卫组织已指出其在动物实验中存在潜在致癌风险,虽尚无确凿人类证据,但建议控制摄入量。
儿童的肝肾代谢能力较弱,不适合长期接触这类化学甜味剂。如果牙膏包装上过度强调 “香甜”“水果味”,且刷牙时泡沫丰富,很可能依赖大量甜味剂和起泡剂提升使用体验。这样的牙膏虽能让孩子刷牙时感到开心,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他们的健康。
挑选牙膏,不应只关注包装上华丽的功能宣传,更要学会避开成分中的 “陷阱”。真正安全的牙膏,包装往往朴实无华,功能简单明确。含氟但不过量,不含三氯生、过氧化物等强刺激成分。清洁牙齿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刷牙方法,而非牙膏中的化学成分。口腔是人体吸收的重要通道,每天两次将未知成分含入口中,日积月累,难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口腔健康,下次选购牙膏时,不妨多花几分钟研究成分表,选择更安全、靠谱的产品。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