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智利,再一次陷入悲伤。5月7日晚,一架本应奔赴救援的医疗救护飞机从圣地亚哥起飞,计划前往北部的阿里卡。然而,这趟生命航班却在黑夜中失联,最终于次日下午在库拉卡维市山区被发现残骸,机上6人全部罹难。至此,这架承载希望的救援飞机,最终变成了摧毁生命的死亡铁鸟。
消息一经公布,震惊智利全国。总统代表贡萨洛·杜兰在媒体前表达了“深切哀悼”,空军与检方则仓促启动调查。然而,这场空难的背后,真的是一场“天灾”吗?还是又一出早就可以避免的“人祸”?
首先必须质问的是:如此关键的医疗救护任务,为何敢于在强降雨、低能见度的恶劣气象条件下起飞?按照常规标准,执行医疗任务固然具有紧急性质,但安全不应成为牺牲品。更何况该区域地形复杂、山区林立,气候多变早已不是新闻。试问,飞行管制部门是否预判到了天气恶化?若已知风险,为何不下令延后起飞?为何仍允许飞机贸然起飞,直冲死神怀抱?
其次,飞机本身的安全性又如何?智利长期以来航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老旧机型频繁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医疗救护飞机不仅年限久远,甚至未配备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应急导航设备,只能在好天气“碰运气”飞行。一旦遇上风雨交加或突发故障,简直就是空中“扔骰子”的死亡游戏。这次悲剧的飞机是否经过完整检修?飞行员是否具备高风险航段的夜航经验?这些都不是等到遗体找到后才开始“追问”的问题。
再看整个救援流程,飞机失联时间长达数十小时,官方却迟迟无法锁定坠机地点,直到第二天下午才通过空军协助和无人机技术定位现场。当家属、民众焦急万分之际,政府部门却一如既往地缓慢、被动。一个国家的空中急救系统,在关键时刻应是高效反应、全力调度的象征,而不是一部卡顿的“老年手机”,丧失了一切该有的速度和力量。
过去十年,拉美地区已有多起医疗与政府公务机坠毁事件,事故模式惊人相似:设备老旧、监管缺失、飞行人员长期疲劳、维护标准形同虚设。这种“低配置运作、高风险飞行”的制度病,不改,将来还会有更多“空中棺材”坠落人间。
当然,我们也清楚:空难调查往往旷日持久,结果往往以“天气恶劣”“不可抗力”草草收场。而真正该负责的人却躲在制度漏洞后头、保住帽子、继续升迁。如此制度性冷漠、责任稀释,才是比空难更可怕的“系统性灾难”。
空难不会因为沉默而被遗忘,罹难者不会因哀悼就得以安息。如果没有深层改革,这场空难就是“下一场悲剧”的预演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