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走进甘肃省徽县榆树乡,满目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村道两旁各类花卉绿植生机盎然,春夏秋冬四季主题墙绘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平整干净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农家小院里花草繁盛,尽显现代乡村的美丽宜居。
“如今变化太大了,以前房前屋后要么堆的柴火,要么放的是农具,乱糟糟的,一下雨到处泥泞不堪。”谈起过去,榆树乡石碑村村民王娟娟直皱眉,“现在院子改造后,不仅环境整洁了,住着心情舒畅,干活都更有劲了。”开窗见绿、抬头赏景、推门闻香的美景让王娟娟赞不绝口。谈起院子边空地的规划,王娟娟更是兴奋不已:“院边的地我刚翻好,计划栽点儿月季,这里想栽上葡萄,等藤蔓顺着架子爬上去,夏天可以在院子乘凉……”
在榆树乡,像王娟娟家一样的美丽庭院有150户。近年来,榆树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把发展庭院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等方式,积极开展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清洁行动,引导村民通过合理规划、布置庭院、绿化美化等“微改造”,打造错落有致、风格独特的乡村庭院。
走进榆树乡剡坝村,仿佛踏入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业大观园,一排排栅栏围成的庭院,点缀于村里的角角落落。
“以前院前的地大多数荒着,堆满了杂物。”剡坝村闫河社村民闫军说,“我们这里地处林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今年村‘两委’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我准备栽点木耳,既能装点自家小院,还能有不错的收入。”
2024年以来,榆树乡坚持党委发动、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结合自然条件和群众空闲庭院、闲散劳动力等资源,依托优势产业基础,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宝地”。
榆树乡党委书记马红丽介绍:“我们积极打造小群体、大规模的‘1+百千万’庭院经济,实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集约利用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目前,榆树乡200余户村民开始发展地栽木耳、中蜂养殖等庭院经济,平均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
榆树乡普陀村在人居环境整治后,房前屋后被规划整齐的产业基地取代。一排排菌棒整齐摆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不再是无人问津的闲置角落,而是承载着乡村发展希望的集体产业基地。
“以前这些空地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浪费土地资源。”普陀村党支部副书记韩拜拜感慨道,“现在乡党委、政府支持,组织统一规划,村上群策群力,清理场地、铺设灌溉管道、搭建基础设施,同时邀请专家指导种植养殖技术。我们村利用空地发展地栽木耳1万棒,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能增加10万多元!”
如今,各村集体产业基地已初见规模。通过发展蔬菜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产业,不仅盘活了近百亩闲置土地,还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家家户户便串起了和美乡村。“我们将从激活闲置院落空间着手,变‘静资源’为‘动资产’,变‘荒废地’为‘致富田’,让杂草丛生、脏乱差的农家小院变为‘春来花满院,秋至果满枝’的美丽庭院,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马红丽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鲍捷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