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克什米尔山谷上空上演了一场震惊全球的空中较量,巴基斯坦空军驾驶歼10C战机再度上演“零损耗”战绩,公开击落三架印度阵风战机,并迫使剩余编队仓皇撤退。

在之后的5月8日,又在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的证实下,该国防空部队在过去24小时内成功击落25架无人机,并使得印度只能被迫重启水电站闸门的消息,更是印证了印方在 空袭行动上的失败。



而这场被军事观察家称为“21世纪空战教科书”的实战,不仅撕破了印度空军“区域霸主”的伪装,更将中国军工的体系化作战能力推至聚光灯下,一个曾被低估的军工巨头,正以“技术平权”姿态重构全球军备版图。

“阵风”神话破灭

随着三架战机的陨落,这不仅不仅震醒了沉睡的军事观察家,更直接把一款欧洲明星战机拉下神坛,印度空军寄予厚望的“朱砂行动”,在2025年5月7日凌晨的黑暗中,迅速演变成一场代价高昂的溃败。



冲突迷雾中,巴方宣称其歼-10CE以零损失击落三架印度“阵风”,并扫清了超过二十五架无人机。尽管印方具体损失众说纷纭,但“阵风”的折戟,已然成为事件的暴风眼。

曾被印度乃至部分西方媒体吹捧为能“压制歼-20”的“阵风”战斗机,为何实战表现与预期判若云泥?剖析这场超视距空战的技术细节,答案或许并不复杂。



双方在远距离便展开导弹对攻,交火距离据称远达160公里,巴基斯坦的歼-10CE在此距离上率先射出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

这种导弹采用先进氮化镓有源相控阵导引头,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射程均占优势,其独特的高抛弹道也增加了拦截难度,末端速度据称高达5马赫,更有双向数据链加持。



反观“阵风”,其配备的“流星”导弹虽也号称性能不俗,标称射程150公里,但在这次对抗中,对北约数据链的依赖似乎并未带来决定性优势。

更深层的差距,体现在战机的“眼睛”,雷达系统上。歼-10CE装备的KLJ-7A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凭借更大的天线孔径和更多的收发组件,在探测距离和多目标跟踪上抢得先机。



而“阵风”雷达最大探测距离据报180公里,这在“先敌发现”至关重要的超视距空战中,足以造成致命的感知劣势。

不仅如此,歼-10C/CE在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的光学孔径(200毫米对100毫米),以及DSI进气道、倾斜雷达天线罩等部分隐身设计方面,也积累了细微却关键的优势。



“阵风”曾引以为傲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号称能干扰F-22锁定,此次却未能有效施展,甚至有消息指其通讯和导航系统都遭到了压制。

技术神话一旦被戳破,法国达索公司的股价应声大跌,也为其明星产品的外贸前景蒙上了阴影。



印度水电站重启闸门

巴基斯坦方面随即宣告,其新型战机取得辉煌战果,迫使印度重开巴格利哈尔水电站闸门,恢复跨境河水供应,这无疑是印方空袭计划破产的明确信号。

这场空战的胜负,远非两款先进战机之间的简单“单挑”,而是一场作战体系与体系之间的硬碰硬。巴基斯坦方面显然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网络化的作战环境。



地面防空雷达、ZDK-03型空中预警指挥机(据说每分钟可扫描数十万平方公里空域)、卫星侦察系统与歼-10CE自身的先进雷达紧密协同,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侦察预警打击网络。

这种体系下,巴方飞行员甚至可能无需频繁开启机载雷达主动探测,便能通过数据链从预警机等节点直接获取目标信息,实现了“发现即摧毁”的闭环,歼-10CE、枭龙Block3以及红旗-9防空系统之间,也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



现代空战的天平,已显著向装备的综合态势感知能力以及整个作战体系的协同效率倾斜,传统的战机机动性和飞行员单兵技能固然重要,但在体系对抗面前,其权重正在相对下降。

印度空军虽装备了法制“阵风”、俄制苏-30MKI以及俄以合作的A-50预警机等,但这些“万国牌”装备在数据链兼容和体系融合上,长期存在着大家都懂的痛点。



不同制式的系统往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高效合力,空战一旦打响,便容易退回到平台间的“单打独斗”模式,有退役印军军官曾坦言,其体系如同拼凑的乐高积木,缺乏内生的融合性。

这种“出港即遭伏击”的局面,也表明印方战术指挥体系可能未能充分预判对手体系化作战的实际效能。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消息称部分被击落的“阵风”战机残骸甚至散落在其本土空军基地附近,自家防空系统也未能有效应对,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军工

此次冲突的深远影响,早已溢出军事层面,国际军贸市场某些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正在土崩瓦解,“中国制造等于低端廉价”的标签,在这场高技术对抗的实战结果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歼-10CE战斗机约7600万美元的单价,与“阵风”动辄2亿美元以上(印度首批采购单价一度高达2.61亿美元)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种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并非仅仅源于成本控制,其背后是中国日趋完善的全产业链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军工外贸正从单纯的装备销售,转向提供“交钥匙工程”式的整体解决方案。



巴基斯坦引进歼-10CE,获得的不仅是战机,还可能包括相关的生产线技术转让、北斗导航系统的接入以及长期的维护保障协议,甚至能指挥其俄制防空导弹系统。

这种模式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军贸的规则,以往被西方智库贴上“仿制品”和“中低端倾销”标签的中国军工产品,如今凭借在雷达、导弹、无人机以及体系化作战能力上的实质性突破,已在多个领域达到甚至超越部分西方主流装备的水平。



从埃及引进中国卫星生产线,到沙特阿拉伯选择红旗-9BE替换俄制S-400,再到北约成员国土耳其采购中国激光制导组件,一系列案例都在说明,国际市场对中国高端装备的认可度正在提升。

中东的无人机战场、塞尔维亚的防空系统,再到此次印巴之间的空中较量,中式装备正用一次又一次的实战表现,取代纸面参数,成为自身价值的最好证明。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也早已指出,中国军贸市场份额已稳居世界前列。

结语

印度切断供水与重启水电站的戏剧性转折,恰似当前全球军贸的缩影,大国博弈从“硬装备碾压”转向“软体系绞杀”。



巴基斯坦用歼10C低成本改装实现战斗力跃升,证明中小国家可通过“精准选装+快速迭代”绕开西方“品牌溢价”。

而歼10C的胜利也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军工“沉默深耕”的必然,当西方仍沉迷于“单装备崇拜”,东方体系化作战已悄然重构战争方程式。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