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奥克兰的Vicki Kenny有一天在刷手机时,一条动物印花连衣裙的广告跳了出来,她点击了查看。
“我当时准备去南非度假,我感觉那条裙子穿起来一定很好看。”
01
在“新西兰本地精品店”下单后…
Kenny立刻在这个叫做Tauranga Boutique的网店订购了裙子,79纽币。
根据网站介绍,这是陶朗加的一家精品女装店,是由“姐妹俩Zoey和Sarah出于对海岸的热爱和对海滩灵感系列的热衷,于2015年创立的”。
Tauranga Boutique网站显示,现在有“10周年折扣”,还限时免运费
这里的每件服装都有一个精致的名字,比如“海洋微风”,或者“波西米亚风情”等。
价格非常优惠,最少也是半价。
Tauranga Boutique网站背景是陶朗加的风景,加上真人模特展示和“创始人历史”,精品、小众、本地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种种描述让Kenny以为,这是一个新西兰本地品牌。
但她付款三周后,裙子还没有送到奥克兰。
“我开始意识到,它是从亚洲寄来的,根本不是本地货,但我也没多想。”
她又去度假了三周,回来时才收到裙子,拿到实物的她傻眼了。
“做工真的很差。”Kenny回忆道,她曾经是一名服装设计师。
“袖子的上部接缝一直延伸到我胳膊前部。没人会这样做,做工不应该是这样。面料显然是涤纶,质量非常糟糕,像塑料一样,一摸就会发出声音。没有标签,没有保养说明,显然不是新西兰产的。”
下单时的信息显示,这条裙子是新西兰设计,棉质面料。
再仔细一看网站,很多图片包括创始人故事都有浓重的AI痕迹。
02
“退货费用比订单价还高”
Kenny感到很失望,于是给“创始人姐妹”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退货退款。
Tauranga Boutique网站的退货政策规定,只要商品完好无损,买家支付退货运费,即可在90天内退货。
Kenny收到的回复邮件中,“创始人Zoey”写道:
“我们理解您正在考虑退货,当然,我们会尽力帮助您!在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想确保您充分了解退货所涉及的高昂成本:
“退货运费:35至80纽币,海关费用:29至59纽币。”
高昂的退货费用让Kenny更生气了,如今坐实了这条裙子的确不是新西兰货。
而退回这条裙子(重量不到1公斤)成本可能高达139纽币,比裙子本身还贵。
“Zoey”还很“贴心地”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案:只退25%或50%的商店积分。
Kenny最终选择吃了这个哑巴亏。
“好吧,我的钱拿不回来了,这其实也不算世界末日,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不是一笔小钱。”
她警告其他新西兰消费者,不要去碰Tauranga Boutique之类的商店。
她将此事发在网上后,有几百条评论表示自己遇到了类似的事情。
他们提到的“本地精品店”包括Milas Auckland、Raglan Bay Boutique、Ivory Auckland、Pure Auckland、Kiwi Boutique和Wanaka Boutique。
03
120刀买塑料玩具
不断有新西兰人被诱人的图片吸引,掏了钱包。
家住新西兰南岛但尼丁的Kara Coory之前在社交媒体的推荐广告上,看中了一款乌龟形状的灯。
商家是一家叫Misterlamp Auckland的店,本着支持新西兰本土企业的心,Coory花了120纽币买了两盏动物造型的灯。
然而收到产品之后,她傻眼了——本以为是琉璃瓦灯,殊不知是塑料玩具。
Coory立刻联系了店家退货,却遭遇了和Kenny一样的套路。
店家给Coory的回邮地址在中国,邮费比产品还贵。
仔细一查发现,Misterlamp Auckland大有猫腻。
他们网站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实惠,但又不会便宜到看起来像假货(最贵的灯卖2000多纽币)。
他们还列出了“营业时间”——周六和周日休息,以及电话号码,看起来十分可信。
然而,拨打这个号码,却无法接通。
Misterlamp公司声称在英国注册,在不同国家/地区拥有4家“网店”。
然而,网上资料显示,他们曾被德国客户投诉,原因是虚假广告和产品缺陷,以及将产品退回中国仓库的巨额费用。
04
拿“中国货源”在新西兰倒卖
在新西兰,“倒卖”并非新鲜事,已蔓延至市场的各个角落。
在Trade Me或者Facebook market上搜索任何商品,个人卖家里会夹杂很多商业图片。
这些图片上的产品由公司出售,模式是从其他廉价网站(例如AliExpress或Temu)订购然后倒卖。
例如,在Trade Me上搜索“苹果充电器”,有5,242条结果。
但当筛选条件为“仅限二手”时,只剩48条。
还有很多店会在各大社交媒体植入,用精美图片吸引点击。
这些店的亮点在于表面精致,让人误以为他们在新西兰某处有实体店。
他们会展示AI生成的图片,乍一看就像真的一样。
很多还会像普通商店一样列出“营业时间”,但这些时间显然只是“客服”(也就是电子邮件)的可用时间,但几乎都没有地址或电话。
05
华人老板自曝“从一万变到百万”
曾有一家广受恶评的网购平台Ozzi Mozzie Pty Ltd被大量用户标记为“诈骗犯”。
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William Wen Ye Wu和Paul Niklas。
有油管博主几年前采访过Wu和Niklas,他们在视频中提到如何在开始做电商的两个月后,现金流从2万澳币提升到20万澳币。
事实上,他们是一家无仓式代发货公司,自己并无库存,只是接到订单后从其他公司发货——很有可能就是从中国国内发。
Paul Niklas后来还再次在自己的频道中提到:“我不卖任何东西,只是尝试着在最短时间内赚最多的钱。”
另一种常见的套路是一些新西兰“精品店”声称经营多年后要倒闭,搞清仓甩卖。
一些“家族珠宝店”开了“几代人”,却根本没人听说过,地址也是错误的。
这些平台最大的成本不在产品和服务上,却投向了营销。
他们在Facebook和Instagram投放大量广告,举报也没有用。
一位网友说,“我每次看到都会举报,但是Meta说他们‘合规’,他们眼里只有钱。”
而且,一旦你在任何地方点击过,这些广告马上就会出现在所有其他平台。
目前,新西兰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和零售协会等机构建议消费者对社交媒体广告保持警惕,并继续举报他们认为误导消费者的公司。
发现君也推荐一个方法,在任何不熟悉的网购平台下单前,可以在谷歌搜索“品牌名+scam”,或许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ref:https://thespinoff.co.nz/business/07-05-2025/the-rise-and-rise-of-fake-local-boutiques
https://www.1news.co.nz/2024/08/16/online-shoppers-warned-be-wary-of-misleading-ads-and-dodgy-outl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