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劳模彭彦军:匠心巧辨设备“健康密码”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毛雨贤 莫晓姣
“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变电管理所检修一班作业师彭彦军和同事们坚守在岗位,对管辖的变电站进行巡视和监测,有力保障了变电站五一假期供电安全稳定。
变电站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故障,电网将失去重要“电源”,危及社会生产生活正常用电。20多年来,彭彦军凭着对变电检修技术的热爱和专注,一直扎根在基层班组,日复一日琢磨变电设备,成长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彭彦军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听声辨故障”。莫晓姣 摄
听音辨障练“绝活”
“就像我认识一个人很多年,他讲话的声音、语调以及频率,在我脑海中早已印象深刻。如果某天他生病了,他打电话给我,我一听声音就知道他肯定有问题。变电设备也是如此。”在变电站里,电流运行的“吱吱”声、设备运转的“嗡嗡”声不绝于耳。对于常人而言,这些声音听起来可能会有些刺耳。但在彭彦军听来,却是变电设备运行奏响的独特“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设备的“健康密码”。彭彦军凭借着专注,在变电检修领域练就了令人惊叹的“听音辨障”绝活。
彭彦军26岁就担任生产类班组长,在变电检修领域早已声名远扬。
今年3月27日,桂林220千伏南塘变电站的值班员发现变电设备声音异常,检修人员初步判断是设备内部放电声。当时,远在贵阳出差的彭彦军,仅凭检修人员发来的现场录音,便迅速作出判断:“这并非放电的声音,而是盖板螺丝松动导致外壳振动发出来的异响。”果不其然,按照他给出的操作建议,值班员很快就排除了异响。这让大伙再次对他赞不绝口。
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彭彦军20多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与不懈努力。
为了快速诊断故障,每次故障设备检修后,他都比常人多做一项工作。那就是将撤换下来的旧设备与新设备反复操作比对,尝试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判断设备隐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经历过无数次的误判,但我坚信总会成功的。”彭彦军说。经过多年的反复比对和研究整理,他终于掌握了设备的声音变化规律,实现了通过声音变化准确预判设备隐患。
如今,一丝轻微的异响、一次异常的抖动,都逃不过彭彦军的耳朵。变电设备在他的“倾听”下,仿佛都有了“生命”,能与他“对话”,诉说着自身的“健康状况”。截至目前,他通过声音已判断出3000多台设备的缺陷,准确率超过98%。
迎难而上破“壁垒”
“我以前,遇到最难的事就是国外合资设备检修对电网的‘卡脖子’问题。”
彭彦军不仅有听音辨障的绝活,更是一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技术达人。
在彭彦军看来,每天在变电站重复同样的工作,确实无聊、乏味。但是如果能在其中有所创新或发明,工作起来会更快乐、更带劲。
“比如拧螺丝,正常情况下可能需要半天。我就会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创新,可以花一个小时就完成,然后把剩下的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彭彦军说。
他曾笑称自己热衷于创新,其实是想“偷懒”。但这“偷懒”的背后,实则是对提高工作效率、追求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正可谓“不日新者必日退”。
不仅热衷创新,彭彦军还有一股不服气、不服输的拼劲。
彭彦军说,过去,有一些220千伏及以上交流断路器是外资厂家生产的。这些外资厂家出于商业秘密和自身利益等原因,没有向我们国内提供设备的检测技术等文件。为此,国内一般采用购买厂家技术服务等措施进行设备维修,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消耗。
面对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彭彦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这一技术壁垒。
从2019年开始,他带领团队踏上了艰难的技术攻关之路。他们解体设备,仔细测量尺寸参数,每一步画图记录的同时全程录制设备解体视频。经过反复多次的装拆试验,终于弄清楚了断路器操作机构的各构件功能及其工作原理,外资断路器操作机构的技术壁垒终于被彻底打破了。
后来,彭彦军将整个拆解过程、技术要点,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编辑成书,提交出版社出版,为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对合资设备进行自主化检修提供了范本。
彭彦军说:“以前,断路器操作机构出现故障,外资厂家要价几万元更换整套机构。现在,我们只需要花25元的材料费,就可以自主更换缓冲器断裂的轴承,能使机构恢复正常运转。”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能力提升,高电压等级的断路器国产率已大幅提高。
薪火相传育新人
彭彦军给徒弟们讲解介绍断路器绝缘性能评价项目。莫晓姣 摄
“我没有什么大愿望,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之外,就是想着如何更好地把我的经验和技能传承下去。”
彭彦军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自己的技能变成可复制的经验传承下去,才能为电力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此,他积极带徒弟、建工作室,通过理论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青年员工进行培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彭师傅”“彭教头”。
在他的悉心教导培育下,徒弟们一个个快速成长。如今,已有4名徒弟成长为南方电网级技能专家,多人走上了管理岗位。
彭彦军还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广泛开展创新创效和职工沙龙培训等活动。他带领工作室的同事共实施职工创新项目140项,科技项目12项,获得专利186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8篇,获得行业内、省部级和国家级的荣誉150项。他研发的“便携式可拆装的无尘检修车间”,将变电站六氟化硫开关等大型设备的检修时间从往返一个月缩短至1天;研发的“梅花触指夹紧力测试装置”,填补了国内对弹簧触指疲劳程度测量的空白……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有力地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由彭彦军领衔,与南方电网广西桂林兴安供电局乔军劳模工作室共同组建的彭彦军·乔军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工匠与人才创新工作室”,2025年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十余载风雨兼程,彭彦军始终初心不变,坚守在变电检修一线,用他的“顺风耳”倾听设备“心声”,用创新的智慧攻破技术壁垒,用无私的奉献传承电力匠心,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默默地贡献产业工人的力量。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