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关键转型期,广东将如何构建“好房子”建设标准体系?如何破解住宅建设痛点,重塑行业发展逻辑?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建设科技与标准化协会会长杨仕超,围绕“问题导向、提升品质、走入未来”三大核心原则,解析这一体系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内涵。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建设科技与标准化协会会长杨仕超 (受访者供图)
1
直面沉疴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住得糟心”困局
当前,广东城镇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日益增多。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发布的《广东省住房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全省超半数城镇家庭为租房户,深圳、东莞租房率高达76.8%和75.3%,改善性住房需求逐步释放,过去在解决“有没有”时期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解决“好不好”问题、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
“好房子首先要解决通病,让居民住得安心、舒适。”杨仕超认为,尤其是渗漏、隔音差、空间压抑等投诉焦点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好房子”无从谈起。
针对岭南地区多雨潮湿引发的渗漏难题,“重材料轻构造”的传统思维正在转变。杨仕超强调,以屋顶为例,北方屋顶坡度设计侧重积雪滑落,而岭南地区优先考虑排水效率,优化屋面坡度、虹吸排水等。“住宅的防水同样如此,堵不如疏,屋顶、墙体内部设置排水构造,排水和防水相结合,漏水就减少了。”
在结构耐久性方面,针对广东普遍存在的地基问题,杨仕超提出了“百年结构”理念,强调地基基础与结构形式适配,提升建筑寿命周期安全性。
空间体验优化是另一重点。“国外住宅楼板厚度可达210~270mm,我们的楼板不仅隔音效果差,甚至在装修时直接被打穿。”针对住宅楼板厚度普遍仅有100~120mm的问题,杨仕超建议楼板厚度至少达到180mm。在他看来,提升层高与楼板厚度不仅改善居住压抑感,更能为装配式装修提供“无梁无柱”的灵活改造空间。
2
品质进阶
从“能用”到“好用”的价值跃升
满足现有标准只是“合格品”,好房子必须是“优等品”。
在专访中,杨仕超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品质提升需从功能性细节、个性化需求与文化内涵三方面突破,实现从“住得进去”到“住得满意”的跨越。
细节把控首先体现在建造精细度。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施工工艺的把控,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房屋的品质。当前建筑施工误差普遍在2~5cm之间,但装修部件的误差远低于这个数据,常常导致“装不上、对不齐”等问题。杨仕超认为,未来“好房子”建设应朝毫米级精度发展,这不仅能提升使用体验,更能推动住宅从“粗放建造”向“精细智造”转型。
个性化需求驱动产品创新。针对不同人群的居住痛点,应以“全龄友好”“功能可变”为设计原则,例如在户型布局上,预留“X 空间”,供住户改造,可灵活改造为儿童房或工作室。在装修层面,推广“装配式+模块化”组合,为年轻人提供智能马桶、嵌入式家电,为老年群体配置防滑地面、无障碍卫生间等。
文化内涵赋予建筑灵魂。针对当前住宅“千房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杨仕超呼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建筑文化基因。“广府砖雕灰雕、客家壁画、潮汕木雕嵌瓷,这些元素都可通过现代手法融入建筑。”他认为,好房子不仅是物理空间,更应该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之一,让居民在居住中感受文化认同。
3
拥抱未来
以科技与跨界重塑行业新生态
“华为造汽车、小米做家居,建筑业必须跳出‘就房子论房子’的局限,不能再闭门造车,必须拥抱科技、跨界融合。”面对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在智能领域的快速布局,杨仕超警示传统建筑业正面临“破圈”挑战。他强调,只有打破固有思维、打破行业壁垒,通过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才能构建“智慧、低碳、可持续”的住宅新生态。
华为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智慧家庭研究,如今已取得显著成果。杨仕超认为,建筑行业应与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将智能技术融入建筑设计和建设中,实现住宅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建设信息系统、环境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打造智慧住宅,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此外,AI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AI可以用于收集用户诉求和先进技术信息,在设计前帮助设计师拓宽思路、优化方案,设计完成后进行模拟测试,提前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AI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建筑设计和施工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好房子’建设的目标,是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造房子,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平台。”杨仕超强调,目前广东正着力构建省级“好房子”建设标准,该标准不能停留在传统思路上,必须要走出行业“舒适区”,研究建立新体系。
广东“好房子”建设标准体系的探索,既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更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正如杨仕超所言:“好房子其实是没有标准的,但我们需要有消除通病的决心、追求极致的匠心、拥抱变革的雄心。”
广东建设报记者 赵文霞
◎ 编审:刘丽莎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