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恒 通讯员 田路路 席悦/文图
当微风拂过梧桐叶的脉络叩响五月的窗棂,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二楼电教室正激荡着数字时代的浪潮。2025年5月6日下午,一场以“AI赋能教育教学”为主题的创新培训在此启幕,教育传统与智能科技在此碰撞出璀璨星火。活动特邀郑州市关工委家庭教育关爱专家团副团长、周慧玲家教良方志愿服务队成员宋金营领航,通过“理论筑基+场景破界”的双螺旋模式,为全校教师解锁智能教育的星辰大海。
工具落地 解锁教学新场景
培训聚焦AI工具的实际应用,系统梳理了“豆包”“通义”“匠邦”等十余款智能工具的功能图谱。宋老师是一位喜欢创新的资深教育人,也是一位初中学校的管理者,他现场演示了“通过‘Kimi’完成长文本教研检索”“利用‘光速写作’批改作文”“借助‘匠邦’生成课题框架”等操作流程。在“AI辅助教研”环节,专家以“家访记录智能化”“知识库云端建设”“跨学科课题设计”为切入点,指导教师通过“通义”“Get笔记”等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
思辨碰撞 叩问教育本质
“是否应教老年人AI技术?”随着宋老师抛出的思辨性问题,屏幕上接连浮现“年龄大学不会”“技术迭代无止境”等尖锐议题。这场充满张力的“头脑风暴”将培训推向高潮,折射出传统教育场景与智能技术融合的深层思考。台下百余位教师专注聆听,不时可见记录笔记的笔尖跃动。
实践导向 构建成长闭环
整场培训紧扣“让技术服务于人”的主线,设置“创建智能体实现出题自动化”“建立个人教学知识库”等三大实操目标。讲台上,黑色平板电脑与透明文件袋构成的“技术工具箱”,与木质讲台的传统教育符号形成巧妙对话。杨帆校长在总结中强调:“期待每位教师都能在智能工具的支持下,成为教育创新的‘造浪者’。”
此次培训作为“家教良方志愿服务队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既呈现了“AI+教育”的实践路径,更传递着“技术向善”的教育温度。当雏菊图案的电子屏映亮教师们的专注面庞,这场发生在五月校园的智慧对话,正悄然播撒着未来教育的创新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