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9日讯小兰“化名”上初二,父母离异,平时跟妈妈在一起生活。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小兰就开始遭受班内同学的“语言霸凌”,曾经爱说爱笑的她变得沉默,总低着头避开熟人;曾经每周都要画的素描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捧着手机刷短视频。妈妈对小兰的情况非常担心,带她去精神科检查,结果确诊中度抑郁。小兰妈妈非常想不通,自己的女儿可爱懂事,体贴善良,她为什么会被欺负?


图片与本文无关

纽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周茉淇老师详细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后,找出了原因:

归根究底,就是父母把孩子养得能量太“低”了。因为是单亲家庭,小兰妈妈缺乏安全感,害怕孩子惹事,总是教育小兰“吃亏是福”“做人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却从没有教她如何保护自己。过年期间,小兰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娃娃送给表妹,妈当着众人的面训她:“你都上初中了,不要再玩这些娃娃了。”亲戚问小兰成绩和学习,她明显不想回答,妈妈却在旁边催促:“快说呀,别这么没礼貌。”妈妈这些无意识的行为,慢慢让小兰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别人的感受才重要;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不然就是不懂礼貌。所以那些欺负她的人,只是找到了一个不会反抗的目标。

对于兰兰的情况,周茉淇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

孩子说话时,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打断或是否定。而是耐心听完,并真诚地给予赞美和鼓励:“哇, 你的这个想法太棒啦”“原来是这样啊,妈妈都没想到呢”。

2、跟孩子一起记录身上的小确幸,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给孩子买一个日记本,每天晚上睡觉前,家长鼓励孩子写下当天发生的小确幸或是取得的一些小进步,哪怕只是“今天和同桌一起去吃饭了”这样的小事。

3、在家和孩子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教会孩子应对方法,学会设立自己的边界权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会保护自己,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情境模拟”游戏。比如:被人说坏话怎么办?有人散布谣言怎么办?别人借东西不还该怎么办?对于家里的长辈,可以教给孩子一个“万能”的表达方式:“XX(称呼),当你XX(描述对方行为),我感到XX(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希望XX(提出合理要求)。”比如:“妈妈,当你在外人面前批评我时,我感到很没面子,我希望你下次能私下和我说。”

慢慢地,小兰变得活泼开朗,中度抑郁转为轻度抑郁。回到学校以后,小兰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与身边人建立边界感,向霸凌者鼓足勇气说“不”。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