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次认怂比想象中来得更快,随着越来越多疑似残骸的照片和视频被曝光,三哥终于顶不住了,已经开始给自己找退路了,不然再打下去,恐怕底裤都要被看穿了
印巴空战之后,印度开放了巴格利哈尔水电站的两扇水闸,以及萨拉尔水电站的三扇水闸。据了解,印度在切纳布和杰赫勒姆两条“巴基斯坦份额”西河的上游,总共有5座水电站,不过真正具备通过“闸门”进行调解的水电站,只有三座,除了萨拉尔和巴格利哈尔之外,还有一个杜哈斯特水电站。
不过这个杜哈斯特仅仅用于排沙,属于典型径流式,几乎无法发挥断水的作用。也就是说,现在印度已经把关掉的闸门,全部都打开了。
印度与巴基斯坦就如同一对打了半个世纪的“老冤家”,争端集中在克什米尔这片火药桶般的土地上。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袭事件再次点燃两国的紧张局势。印度认定巴基斯坦是幕后黑手,而巴基斯坦则怒怼这是“无中生有”的指控。
双方不仅互相“舌战”,还直接在实际行动中“较量”起来,边境上时不时传来零星的交火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巴之间的疙瘩,克什米尔问题是痼疾,水资源争夺则是新燃点。这次冲突升级,据说由头还是克什米尔地区的一次恐怖袭击,印度憋着一口气,非要找回场子。
印度这边的算盘,起初敲得山响。他们觉得自家军力,尤其是空军,在“阵风”战斗机这等新锐装备的加持下,底气硬了不少。想着给巴基斯坦一个下马威,既能一雪前耻——毕竟上次有飞行员落到对方手里,也能顺道展示肌肉。
配合军事动作的,还有一张“水牌”。印度在《印巴水条约》划给“巴基斯坦份额”的西边河流上游,确实建有几座水电站,比如萨拉尔和巴格利哈尔。条约规定这些电站理论上只能是径流式,不能大规模蓄水断流。可短期内关闸,还是能给下游的巴基斯坦造成不小的麻烦。
于是,四月下旬起,印度开始逐步关闭水电站闸门。切纳布河的来水量应声大跌,从接近三万立方英尺每秒骤降到一万出头。
到了五月初,萨拉尔和巴格利哈尔这两座关键水电站的五扇闸门更是悉数关闭。下游有些河段甚至见了底,人都能直接走过去。这架势,明摆着是想用“水”来助攻军事上的“火”,双管齐下,给巴基斯坦点颜色看看。
巴基斯坦那边自然反应激烈,直接指责这是“战争行为”。印度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越激动,我越好找动手的理由。
接下来,便是双方都自认准备充分的军事摊牌。印度率先发难,出动大批战机,试图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结果呢?剧本没按印度导演的思路走。
一场规模不小的空战下来,印度方面损失不轻。具体数字各方说法不一,但综合来看,印度空军丢掉的飞机不止一架。甚至他们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斗机,也可能挂了彩。残骸照片和视频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连印度自家媒体都有些捂不住。
更丢脸的是,据说这些飞机残骸大多掉在了印控区。这意味着什么?巴基斯坦战机可能压根没怎么越境,就在自家门口把印度空军的锐气给挫了。这脸打得,不是一般的响。军事上吃了大亏,原先的如意算盘自然就难以为继了。偏偏这时,老天爷似乎也来“凑热闹”。印度那边突然下起了暴雨,上游水位暴涨。这下,印度可算找到了一个现成的台阶。
印方赶紧宣布,为缓解大坝压力,不得不紧急开闸泄洪。于是乎,之前紧闭的萨拉尔和巴格利哈尔水电站闸门,又全部敞开了。你说这纯粹是为了泄洪吗?或许有这方面因素。但要说全是,恐怕难以服众。真要是为了防洪,需要所有闸门全开吗?这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借坡下驴。
紧接着,印度国防部在五月七号也发了个声明。核心意思无非是:我们打击的是恐怖分子营地,没碰巴基斯坦的军事设施。这次行动很克制,没想把事情搞大。报复行动主要是给克什米尔的恐袭事件一个交代,具体细节嘛,以后再说。
这番表态,可以说是相当“识时务”了。毕竟,空战失利,面子上已经挂不住,再硬撑下去,万一把底裤都给看穿了,那可就更下不来台。
所以你看,这一整套操作下来,从气势汹汹地关闸断水、主动挑起空战,到灰头土脸地开闸放水、发表“克制”声明,整个过程反转之快,不得不让人对印度方面的“灵活性”刮目相看。当然,这种“灵活性”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和实力上的捉襟见肘。
说到底,印度这次想拿捏巴基斯坦,结果发现自己的手劲儿不太够,反倒差点被对方一招撂倒。水资源这张牌,受限于《印巴水条约》和水电站本身的径流式设计,印度并不能真正做到“滴水不漏”。
长时间关闸,自家上游也得遭殃,尤其是在雨季。这牌打出去,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升级局势的手段,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杀伤力。
而军事冒险,更是踢到了一块硬铁板。本以为可以凭借装备优势碾压对手,结果却被结结实实上了一课。这再次说明,在现代战争中,装备固然重要,但战术运用、人员训练以及对对手的准确评估,同样缺一不可。高估自己,低估对手,向来是兵家大忌。
这次冲突虽然大概率会暂时降温,但双方心里的梁子算是越结越深。印度吃了这么一个暗亏,肚子里肯定窝着火,日后会不会找机会扳回一城,还真不好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克什米尔这块敏感地带,嗓门大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还是得看谁的拳头更硬。想靠一时冲动和侥幸心理来改变现状,多半只会碰一鼻子灰。
这出戏码,也给旁观者提了个醒:大国间的博弈,不仅要有决心和勇气,更要有智慧和实力。每走一步,都得掂量清楚后果,千万别把牌打成了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