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5上海国际车展拉开帷幕。J.D. Power中国区数据洞察总经理王甡作客太平洋汽车专访间,就当下豪华汽车市场的诸多热点问题接受专访,深度剖析消费者对豪华汽车定义的变化、智能化的影响等行业趋势。
王甡表示,传统上,J.D. Power以40万成交价位线区分豪华车和量产车,这一标准源于美国消费者对豪华车预算的认知。不过在中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这一标准正面临挑战。
J.D. Power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月收入4万元以上的群体,购买燃油车平均成交价为56万,而购买电车平均成交价仅31万。也就是说在中国有钱人在买电车的时候会选择相对比较合理的价格,可能它的价位会在35万上下,甚至更低。
原因在于中国30多万的车型配置丰富,且智能化遵循摩尔定律,贬值较快,消费者不愿为其投入过多成本。而且单纯的科技配置难以支撑豪华高价。王甡举例说,车展上零跑B10 搭载 8295P 芯片,其 30TOPS的AI算力和端侧AI能力,甚至超越了劳斯莱斯等传统豪华品牌的现有配置,但价格却较为亲民。从趋势看,中国豪华车价格线呈下降趋势,但长远随着技术发展,价格会有新变化。
随着智能化配置的快速普及,在豪华车购买决策中,智能化的权重备受关注。王甡称,在40万以上的豪华车市场,智能化的比重很高,问界、理想等科技品牌的车型在市场上表现出色。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消费者也对智能化有了更多要求,如智能车机、好用的导航、丰富的辅助驾驶功能等,语音交互更是成为用户的刚需。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10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智能化虽是标配,但并非购买的优先考量因素,用户不能接受车辆智能化水平低于同级别平均水平。而在20 -30万的价格区间,智能化竞争最为激烈,各车企都在有限成本内打造智能化特色。
J.D. Power的调研还发现,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时间和价位而异。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智能辅助驾驶在用户购买决策中影响显著,特别是在主流的十几到三十万价位的车型中,高阶辅助驾驶是重要影响因素。但今年3月比亚迪天神之眼免费提供智驾功能后,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发生变化,一方面认为其成本门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实际体验未达预期,智能辅助驾驶的价值感有所下降,不过必要性仍在提升。
对于40万以上市场,不同类型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需求不同。王甡表示,喜欢开长途、大六座车型的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需求较高。数据显示,约90%的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持开放态度,其中40%多的用户乐于尝试新功能。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对比自主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的智能化体验,自主品牌尤其是新势力品牌表现领先。在J.D. Power的研究中,合资品牌在车机交上存在明显短板,车机交互问题还影响到座椅、空调、音响、辅助驾驶等方面的体验。而具备 IT 或互联网背景的车企,如蔚来、华为、小米、理想等,在智能化体验上领先较多。
不过调查显示,用户对不同的智能化功能满意度并不相同,有的智能化功能甚至会引发用户不满。总体而言,能减轻开车和停车注意力成本的功能容易提升用户满意度。比如经过技术演进的智能泊车功能。
相反,一些功能因体验不佳成为减分项。王甡举例说,智能方向盘加热因不能精准感知用户需求,自动开启且关闭不便,遭到用户抱怨;流媒体后视镜虽然功能先进,但用户担心成本高、易剐蹭,也影响了购买意愿。
王甡认为,从上述调研来看,智能化是中国汽车实现新豪华的重要途径,但并非唯一支撑。问界等品牌在智能化之外,在非智能化的细节上也十分考究,如内饰材质、阅读灯设计等,但新品牌由于历史沉淀不足,在豪华附加值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在王甡看来,未来 3 - 5 年,中国豪华品牌若想赢得用户青睐,需在多个维度发力。首先要有独特的设计语言,尤其是外观设计,不能一味的“致敬”和模仿。其次智能化要注重交互设计和使用的丝滑度,避免堆砌感,同时要解决智能化配置带来的硬件软件兼容、系统更新等问题,避免出现 “背刺” 用户的情况。
除了设计设智能化,王甡尤其强调中国豪华品牌一定要提升品质。他表示,目前中国汽车新车质量已接近国际水平,但长期质量与日系车仍有差距,特别是在6 - 8万公里和2 - 3年这个阶段,故障率仍高于日系车。此外,高端服务不可或缺,高端车用户需要情绪价值服务,如取送车、照顾孩子宠物等服务。
在自主品牌中,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豪华品牌,但在J.D. Power的一次调研中,蔚来、小米等品牌被用户认为有潜力做出豪华感。“蔚来的品牌调性符合豪华消费感受,小米虽然在设计原创性上存在争议,但品牌具备向高端发展的能力,且车型设计延续感强,颜值也受到用户认可”。
在采访的最后,谈及中国豪华品牌如何完成跃迁。王甡表示,当智能化成为基础配置,豪华车的竞争将回归本质:如何通过设计、质量和服务,为用户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豪华不是价格标签,而是一种让用户感到‘值得 ’的综合体验”。